1
我和写作的缘分源于一个女孩,所以我在16年底开始自己的写作生涯时所有的文字都关于她。
其实也惭愧,如今想起来那段时间写的东西应该算不上文章,都是些深夜矫情的自说自话。
可奇妙之处在于,后来不断经历一些事,看懂一些道理之后,能写的东西除了心里的那个女孩以外,多出了许多。
就是在那个时刻我发现,我竟离不开写作了。
离不开是因为热爱,从16年底到现在算起,大大小小的文章我写了不下200多篇,虽然不多,但对于我这样一个自控力极差和得了懒病的人来说,满足一下自我是完完全全足够了。
可最近我开始思考起写作带给我的东西,除了帮助我理清楚生活的头绪之外,它还带给了我什么?
我翻了翻自己的备忘录,满满的几大页,很开心很知足;
又进了简书看看自己的主页,却看见了赫然写着的九篇文章,以及惨淡的喜欢和评论数量。
其实开始写作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想把心里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绪给码出来,给放到台面上来,和它面对面。
可写着写着我发现:就算我再怎么把写作这件事看淡,再怎么认为文字只需要给自己看,不需要得到别人认可,在看到这张零分的成绩单时,我还是觉得挺闹心的。
我的心里出现了,要让所有人都看见我的文字这种野心。
2
于是我抓住所有生活的空隙,用来思考自己的写作之路应该怎样走下去。
只要一有空我脑子就会开始转各种各样的问题:我需要写些什么、我该怎样发散自己的思路、这件事要怎样写才能博到认同感,甚至,我还养成了每次写作前必须静坐思考半小时然后在本子上理出个大纲这种习惯。
当然,这些问题也好,习惯也罢,在我主观意识里都让我自认为:你看,我都有这么优秀的习惯了,那我写的东西未必还是没人看?
事实证明,当我把一篇自认为非常满意的文章发布出去以后,换来的还是一样的结果。
所以这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就在想这个问题。一直在想,该怎么面对这个不大不小的坎儿,然后把它给迈过去。
我反复对比自己的和简书上自己比较喜欢的几个作者的文章,在欣赏之余还是有了很多个非常有益的想法出来。
之所以称之为想法而不是端倪,是因为我本人的执拗。因为就算写出的文字不被大众所认可,但我自己依然很享受这个过程,即使最后的结果不完美。
接下来就说一说我的这些思考。
第一:人呢,都最对自己的文字有共鸣。而写作呢,恰恰是一个找共鸣这么一个过程。
我爱自己写出的每一句文字,无论是口水话还是自认为的金句,我都爱。
可大家不一定喜欢,因为不是每个人都经历了我经历过的那件事,不是每个人都透过了我的文字感受到了当时我的感受。
而好的作者,恰恰是让大家在他的文字里都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所谓感同身受,就体现于此。
第二:你的道理在你没有成功之前,没有人听的进去。
每当我从生活中的某个瞬间悟出些什么道理,写成文章时,我都会刻意强调其为分享。
因为我身上没有任何标签,没有任何数据能够印证我这个人,已经靠写作混得个有模有样。
所以我分享出的道理,或多或少看见的人都没几个。
当然我也并不是说自己写的东西就一定有多伟大多正确,以上只是我的一些思考。
我只是现在觉得,对于写作这种慢工出细活的事,我得在向上爬这个过程中努力给自己安上几个标签。
而多看点书长长见识,多走出去见见世面,才会让努力获得标签这个过程,显得不那么功利。
韩大爷在他的文章里说过这么一句话:你要想扭转别人的观念,大可以先拿到别人看重的东西,然后平起平坐地告诉他们你看重的东西,拿到话语权。
这句话在我看来,用在写作这儿是一样的。
我还想再说一个比较开心的点。
因为我还算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哪怕一件事它再难我都会在其中找出我的笑点。
就好比我的写作这件事,当我在不断思考怎样变得更好这个过程中,我是特别享受的,享受着我这只后飞的笨鸟这么久以来一点小小的进步。
大家可能不太了解我的写作历程,跟大家简单分享一下。
我是个挺容易满足于现状的人,所以写作以来经历了三个满意。
第一个:刚开始的时候,能把喜欢的人写在纸上,就会每天都傻呵呵的。
第二个:第一次在备忘录上用较好的排版写出了对当周的一些获得以及失去,然后一直自给自足到现在。
第三个:最后一个满意来自于对现状的不满意。
解释一下,我以前一直觉得既然我热爱写作,那我就一直这么写下去就好了。
可渐渐地越写我越发现,我不能满足于此了,我渴望获得更多。
我不愿意就看着备忘录上的文章数量噌噌噌地往上涨,不愿意看着简书上的文章数量那么少。
我想要真心地,学会写作。
而这个写作,是除了像这篇文一样自我思考以外,更吸引人的文字。
最后呢,希望热爱文字的朋友同我一起,一条道走到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