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否定先练毛笔字
提到书法,人们自然想到毛笔字,它是中国的国粹。除庞中华外,几乎所有的书法家都会毛笔字。庞中华在普及硬笔书法开始的时候,众多的书法家并不看好他。就算是后来承认了他工作,也还是劝他多练毛笔字,否则不能自称书法家。当然,也得承认,庞中华的字写得并不是太好,与他没有毛笔字功底有一定关系,所以我并没有练习他的字帖。
对于大多是人来说,只是习字,并没有打算今后当什么书法家,写得一手漂亮字就行了。所以,没有必要从毛笔字开始练起,不是认为练习毛笔字不好。相对而言,毛笔书法难度大,对笔力、笔画、结构要求高,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更长更多,我们耗不起。其实我也知道,毛笔字练好了,硬笔字一般不会写得很差;反过来,硬笔字写得好,毛笔字倒不一定写得好。当然,也确实有人毛笔字很好,硬笔字一塌糊涂。所以,不必听他人劝告,一心只练硬笔字,而且只用中性笔,不用钢笔,力图尽快把字写好。
2、否定先练楷书
所有教人练字的先行者都主张先练楷书,再练行书,其理由是“磨刀不误砍柴工”。他们说,行书字帖上面的字要临上二三十遍,才能学得六七成像,感觉很吃力,还容易走形。而练过楷书以后,一方面增强了控笔能力,同时也掌握了字的结构。再练行书,对单字临上十遍,就能学得八九成像了,而且能读懂字帖的精妙所在,既有形又有神。这样算下来,练字花的总时间反而比直接学行书要少,不容易误入歧途。
上面这些观点源于苏轼的一段关于书法的描述:“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意思是说,书法要先学好正书,进而再学习行草。未能正书而写行草,就像未读过庄子之语,而动辄口出玄言,这不是真正的道家。
个人认为可以直接练行书,跳过楷书这一关。因为楷书过于规范,得一笔一划的练,特别考验人的耐性,大部分人没有那么多时间用于练字。同时,练习楷书的进步太慢,容易让人丧失信心,半途而费。而行楷具有楷书的特点,两者的基本笔画和间架结构相同,但多了连笔、附笔,一些规则加快了书写速度。对于成年人,尤其是对于具有分析和鉴赏能力的成年人,只要眼、脑、手三者并用,容易实现速成。
3、否定练习繁体字
众多的书法家认为练习书法必须临摹古体、繁体字,为了附庸风雅。其实,认为简体字不雅,是天大的误解。简体字是有很大优点的,它的笔划比繁体字少,因此也比繁体字易认、易写。简体字有长远的历史渊源,据专家统计,现行的简体字有80%出于历代的草书,其中不少就源于王羲之的正草十七帖,例如 “杨”、 “书”、“为”等字。实际上,有些书法家之所以回避简体字,是因为有难言之隐,他们学书时是依葫芦画瓢,由于以前未“画”过这一个“葫芦”,又不懂得变通,只好避之。写字,就是为了人看得懂,要让自己的书法作品被人赏识,就首先要让人看得懂,我坚持使用简体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