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关于自我驱动
今海瑞价值观的前两句,解决的是“不变”与“变”的关系,从人的内心映射到到多彩的世界。后两句也还是遵循从内到外,从自己,到他人、到客户、到社会的逻辑。
在把工作当成工作,当成养家糊口不得不去做的事,凡事要别人监督,要别人管理,要别人再三交代,这样的后果就是你本来就很难将任务圆满完成,更不要说创新发展了,就算做得好的也只能是尽心尽力,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而已。
如果视工作为自己实现初心的途径与平台,视工作是自己的爱好与梦想,视工作为自己人生价值的载体,那么他自然而然就会“自我驱动”。在“自我驱动”的状态下,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就成了最初级的工作态度。积极地、主动地、充满热情地投入工作就成为人人的必需,创造性地完成工作,追求极致就会成为每一个人内心的渴望。
如果有了自我驱动,每一个人在工作中不只是完成既定的工作就万事大吉了,而是抓住一切机会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帮助律所更加完善,也能使自己更有价值。
所以,需要自我驱动,所以不需要别人的监督与鞭策,所有的工作热情与动力,均源自自身进步的需要,均源自自身价值实现的需要,所有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会得到充分的调动。
自我驱动,与其说这是对每一个员工的要求,不如说这首先是对律所管理者的要求。因为这是建立在我们对同事们的这样的基础认知之上的:我们中的每一位都想成就一番事业,都想获得成功。来到律所工作,就是要借助律所这个平台,成就客户,进而成就自己。员工们如果没有积极性,说明管理者没有找到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方式方法。基于这种考虑,管理者的首要任务就是,调动自己的积极性,自我驱动,想办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让员工们也实现自我驱动。
一个能够自我驱动的人,一定是一个有着远大而坚定目标的人,一定是一个对自我发展有着强烈期许的人。
四、关于追求极致
法律服务作为一项服务,相对来说,它是无形的。给人的感受,确实有拿到胜诉判决后的喜悦,也有商讨研究交流后有了好的思路的笃定满足感,甚至也有“我get到了”的惊喜,但这种体验,持续的时间并不持久,有的感觉甚至稍纵即逝。
律师法律服务的无形化,让其有了更多的人身依附性。一般来说,经验老到的律师,会有更多的主意,会有更多的思路,客户会更乐意找老律师。
律师法律服务的价格一直是律师与客户之间都在诟病的一大问题。律师觉得收费太低了,律师服务这种高级智力活动,往往卖了个白菜价。客户觉得律师收费太高了,你们律师不就出了几个主意吗?不就开了几次庭吗?为什么要价那么高?
产生这种情况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律师为客户的法律事务辛辛苦苦做了很多工作,要么是工作成果客户并不满意,要么是律师做的工作客户都没感觉到,要么是律师的工作并没有完美地呈现给客户……
其实,其他很多与律师业服务的咨询行业,有很多可供律师业借鉴的的做法。包括服务报价的有形化,服务过程的高度沟通协同,服务成果的有形化,服务结果的可评测,等等。
相比较而言,律师行业的工作过程及工作成果,被简化到了无法再简化的程度。随之而来的,就是粗糙,不精致,客户体验差。最后的恶果是,能不找律师就不找律师,实在没办法需要找律师,把律师的参与度压到最低,更把律师费压到最低。
看看律师最多提供服务的领域,很多城市中基本都是诉讼,非诉讼业务开展相对较少。诉讼业务是客户的“刚需”,毕竟“打官司”这事太复杂太专业,不找律师是在不太好办,于是比例相当高的诉讼业务请了律师做代理人。而非诉讼业务,很少有律师给客户展示非诉讼服务的价值,也很少有律师能够向客户展示律师服务的价值。于是很多客户根本不知道哪些事务可以交给律师,根本认识不到律师服务的巨大价值。而律师们呢,对这些业务也很难形成规模,很难热起来。于是陷入恶性循环。
客户的法律服务需求,有的属于功能性需求,有的属于定制性需求。而这些所有的需求,都需要有个良好的体验。在律师单打独斗的工作模式下,无暇顾及客户的体验,而法律服务作为一种特殊的服务行业,客户体验显得那么重要。
在“公司化”管理模式下,我们得以有精力、有能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提高服务质量,改进服务方式,从各个角度增强客户对法律服务的感知,提升客户的体验。在每一项服务中,各个节点都有各种细节,都可以达到细致、精致、极致,都可以带给人良好的体验。
不忘初心,拥抱变化,自我驱动,追求极致,这四方面既涵盖了团队个体的要求与理想,也涵盖了团队的目标及愿景,既涵盖了我们为什么出发的初心,也包含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态度,既涵盖了团队成员自我发展的原动力,也涵盖了我们所能向社会输出的产品服务思想文化的要求,既有目标,也有方法与标准,既有动态的因素,也有对变动不居的理解与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