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真是爱脱口秀大会爱到了一定境界。
之前是恨不得一直看一直笑,一集接一集的没有节制。
但是最近因为看到第四季第九期了,
我现在的状态是,生怕...就这样...看完了。
我接下来的人生该是有多空虚。
这是不是爱到了至高境界了。
让我想到了“年少时”对爱情看通透之后喜欢的一首歌:
不爱那么多,只爱一点点。
别人的爱情像天长,我的爱情短。
不爱那么多,只爱一点点。
别人眉来又眼去,我只偷看你一眼。
达到这种境界的好处是,中午休息时候,我只需要看半集脱口秀,就已经很满足了。
不会再有夜晚看的兴奋至极而两三点都睡不着的情况发生了。
另外,不知道现在大数据是怎么那么厉害的。
得到的首页电子书一栏,居然给我推送了李诞的“脱口秀工作手册”。
在周日带娃那么繁忙的节奏里,我居然见缝插针的把这本书读完了。
看电子书的好处是,你永远不知道这本书到底有多厚,自己读了多少了。
如果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大概率的情况是我读到了后序才反应过来,哦原来我都快读完了。
这本看起来和我完全无关的工作手册,于我,就是这样(致命吸引)。
我最喜欢的几个观点摘录一下:
写小说,拼到最后是拼人格。
脱口秀演员(其实演员也是,只是演员暴露地能晚一点),拼到最后也是拼人格,抛开一切技巧文本,最终你吸引观众的,就是你藏都藏不住的人格。
目的是通过逗笑观众磨砺自己,而不是逗笑观众。
如果你一出发就去练怎么炸场,你也不太可能变成一个炸场演员。你的上限太低了,你的上限就是一天又一天迎来送往的观众,你会慢慢发现,炸场其实挺容易的,你会收获一天又一天无意义的成功。
演角色就是演弱点,关键是找弱点。
我们总是鼓励演员打开自己,就是鼓励演员敢于面对自己的弱点,甚至拿出来给人看。
风格,就是你的天赋加上你的经验。
风格就像名利一样,也是一个副产品。
我想,李诞应该是活明白了的一个人。
他在脱口秀这一个新行业里,做了很多个闭环。亲力亲为真的会很不一样。
今天的日历,也非常适合送给他这本书。
我曾经开过一段时间的公众号。
大概也就写了个两三篇吧,最后不了了之。
为什么呢?我之前是肯定回答不上来原因的,现在我知道了,因为我总想写“炸场”的。
现在回归写简书,潜意识里我知道,是因为这样我就可以不需要写得多么好,那种好到一天只有一篇发文名额的高度。
但是在写前几篇的时候,我依旧会发布之后,再更改,再发布。。。直到最后简书弹出消息:一天只能更新发布5次哦,需要更新的话请等到第二天。
所以,我内心其实还是带着那种“完美”的心态,是为了取悦读者(虽然如果我不转发到群里也根本就没有读者),而不是磨砺自己,成长自己。
今天写这篇的时候,我终于懂得放开了。
我给自己规定的2022一年50篇写作,到底是为了什么?
当时我心里想的应该是打造“影响力”。因为影响力要么靠写作,要么靠演讲。
而我现在正在转换心态,不用为了什么而写。
因为写的过程已经就是我要的结果,是对自己的一种梳理,一种消化。
事件,就是某种“超出了原因的结果”。 --- 齐泽克
我也不需要给自己一个人设,一种写作风格。
因为风格会在键盘敲打的过程中,在文字演绎思想的抉择中,慢慢碰撞出来的。
不会一蹴而就。
是在一点一点爱的过程中,滋养出来的。
继续引用书中的一句话:
问事实,别问想法。
问行为,别问理由。
问事,别问人。
人生中的“为什么”是个多么不该想的问题,因为绝大多数人真的想不明白。
很多人真的不知道自己做一件事是为什么。
顺便摘录一下两个例子,如何拆解“为什么”。
昨晚睡前看“How to talk so kids will listen & listen so kids will talk" (如何说孩子会听 & 如何听孩子会说)。随手一翻,看到作者在谈到关注孩子情绪的时候,也在说尽量不要去问为什么:
What's wrong with asking a child directly, “Why do you feel that way?"
当一个孩子生气,恐惧或者难过的时候,如果父母这时候去问为什么,大概率会加深他们的戒备心和负面情绪。
大多数时候,孩子在当下是无法分析出来一个合理的解释的。Very often children don't know why they feel as they do.
这个时候,父母的一句:“I see something is making you sad." (我看到有什么事情让你现在非常的难过),完胜一句审问般的 “怎么了?“/ “发生什么事情了?”/ “你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I see..." 这样的句式,太治愈了有木有?
“看见”,是爱的内核。
和一个看见、接受你情绪的人说话,要比一个压迫你给出(合理)解释的人说话,舒服太多。
所以,育儿的实质确实是育己。这个也非常适用于我们成人。
很多时候,我们的情绪,或者我们人生阶段做的某个决定,只需要被acknowledge(接受/承认存在),不需要被同意,或者拿出来分析。
嗯,就这样,坚持去做吧。
阅读也好,写作也好,跑步也好,瑜伽也好。
哪怕只做一点点,只爱一点点。
不为数据,不为名利,不为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