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通史70
今日启发:
Elton:
第四章 中日文化交流的兴盛
第五节 中国艺能的传入
文艺先祖
与此同时,引进了假面具的制作技法。目前,伎乐面具作为国宝,保存在国立博物馆、正仓院宝库和东大寺的达220具,均用桐木和干漆制作,涂抹色彩。除了中央朝廷制作乐面具之外,地方诸国也开始制作。其中以醉胡面具、吴女面具、昆仑面具、力士面具、迦楼罗面具等为最著名,面具面形很大,鼻子很高,下颚粗壮。面色分为白、赤、紫三色,眼睛、牙齿多涂银色,颇有夸张性的一面。其中戴冠的胡人面具和柔美的吴女面具最具代表性和艺术价值。《西大寺资财流记账》对醉胡面具做了这样特别的描述:“一面桐,虎皮回赤紫绫冠,以金墨绘凤并草形等,锦缘。一面干漆,青皮回紫绫冠,绮绫。”这段文字,对这一假面具以及表演情状的描绘十分到位,充分展现了胡人这个角色的醉态和威严的基本性格特征。表演时,王者(醉胡王)1人,戴此面具,与从者(醉胡从)6人共舞,表演种种醉态。但是,醉胡王始终保持王者威严的容貌,而从者有的哄笑,有的叫啸,以各种变化的相貌,表现他们的醉态。吴女面具是当时伎乐唯一的唐代女人样面具。尽管如此,也都是受中国当时方相面的影响,所以日本学者浜一卫说:“中国的‘方相面’,中央亚细亚系的外来面,都传入了我国,两国的假面的关系,比想象更加密切。” 由中国传入的伎乐,另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狮子舞。白居易在《新乐府》“西凉伎”一节中记有“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的字句,这说明当时伎乐的内容,包括假面胡人假狮子,即戴假面具而舞,以及要假狮子舞。狮子舞作为伎乐的组成部分传文1本,有文字记载者,见之于天平十九年(747)的《法隆寺缘记资财账》记有五色毛的假狮子头两面,一对同形。《教训抄》的“他家相传舞曲物语”中也记有狮子条目。同时,《年中行事绘卷》《信西古乐图》也都绘有狮子舞的场面。这些文献证明从中国传人的伎乐,包括了狮子舞。柳田国男从民俗学的角度考证,认为“我们在模仿异国狮子舞以前,已经有用这种狮子头祭祀的习俗。在我国自古从来就有鹿舞,故容易普及外来的狮子舞”。伎乐的表演,以滑稽、调谑为主,已成为一种娱乐,一种习俗。由此可见当时伎乐之盛行。河竹繁俊指出:“乐是戏曲构成的假面舞蹈剧的滥觞”,“伎乐的传入,在我国的艺能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成为戏曲进展的始祖”,“结果,伎乐从大陆传入以来,日本演剧艺术开始迅速发达,同时形成自此以来1300年系统的戏剧史”。换句话说,日本的艺能乃至戏曲是始于伎乐的。
图片
舞乐
继伎乐之后,从中国传入了雅乐、舞乐和散乐,很快就压倒伎乐,伎乐式微,只限于在寺院演出。根据大宝元年(701)的《大宝律令》,治部省模仿唐制,设置雅乐寮,管理包括从外来传入的各种音乐舞蹈,人数以和乐最多,唐乐、三韩乐次之。外来乐师乐生共140余人,唐乐师、唐乐生和三韩乐师、三韩乐生各占一半。
舞乐的传入日本,比伎乐的传入约晚数十年,最早的记录,是大宝二年(702)初传,正月西国的庆宴上演奏“五常太平乐”,大概可以认为是表演舞乐之开端。唐代舞乐初传日本,很长一段时间唐乐的表演压倒三韩乐。日本的舞乐,不戴假面具,分集体舞和个人舞两类,伴随作为演奏乐的雅乐而起舞。《舞乐图说》中描写的舞姿是:“左折右旋前进后退,动作勇迈活泼。”最大规模的一次舞乐表演,是在天平胜宝四年(752)奈良东大寺的大佛开眼仪式上。当时一些寺院设立乐所,专门培养乐人。宫廷还设置专门的机构,指导培训这方面的人才。高野辰之就当时“舞乐”的盛况,这样写道:“是时,音乐大行,除年中恒例外,庆贺花宴、菊会、斗鸡会、赛诗会、赛歌会、相扑会,必奏歌舞。”(《大日本史》)可见当时舞乐的普及之一斑。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