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A学习力授权导师」便签输出第3期《故事思维》第8天
今天的内容来自第一章《每个人都应该学会讲的6个故事》,在这一章,讲述了下面6种类型的故事。
1.“我是谁”的故事
2.“为什么我会在这里”的故事
3.“愿景”的故事
4“教学”的故事
5.“行动价值”的故事
6.“我知道你们在想什么”的故事
在第三天,我说,我会将6类故事与后续章节的知识点交替进行。前几天的拆页我们已经学习了“我是谁”的故事,““为什么我会在这里”的故事”,“教学”的故事,今天我们来学习“愿景”的故事。
拆页十
P24
好的梦想故事应该能激发人们对未来的憧憬,从而克服当下的挫折和沮丧,振作起来。
一位跟我关系非常要好的朋友曾跟我讲过一个非常好的梦想故事。
有个人来到一个建筑工地,那里有三个人正在工作,他先问第一个人:“你在干什么?”那人说:“我在砌砖啊。”他接着问第二个人:“你呢?”得到的回答是:“我在修一堵墙。”然后他又走到第三个人那里,问他:“你又在干什么呢?”那人正一边哼着小曲一边千活,对他说:“我呀,我在修一座教堂。
倘若你想最大限度地影响别人,就应该给他们讲愿景故事,并使之成为他们心中的大教堂。在愿景故事里,你要把点点滴滴编织在一起,特别是那些艰难抗争和让人倍感沮丧的细节,这样才真实可信。
「I,重述知识」
请大家问问度娘,写出“愿景”的含义,帮助理解愿景故事。
“愿景”简单来说就是希望看到的情景。它的深层含义是指一种对组织及个人未来发展预期达成未来意象的想法。
详细点来说,愿景是一种由组织领导者与组织成员共同形成,具有引导与激励组织成员的未来情景的意象描绘。尤其是在不确定和不稳定的环境中,提出方向性的长程导向,把组织活动聚焦在一个核心焦点的目标状态上,使组织及其成员在面对混沌状态或结构惯性抗力过程中能有所坚持,持续依循的明确方向、步骤与路径前进。
人们借着愿景,有效培育与鼓舞组织内部所有成员提升职能,激发个人潜能,促使成员竭尽全力,增加组织生产力,达到顾客满意度的组织目标。所以愿景会受到领导者及组织成员的信念和价值观、组织的宗旨等影响,是一种对组织及个人未来发展预期达成未来意象的想法,它会引导或影响组织及其成员的行动和行为。
「A1,激活经验」
1、你听到过的大咖们关于公司的愿景故事,比如马云的,俞敏洪的,赵周的,挑一个你熟悉的。
认证班线下课上赵周讲了他的故事,他带着《这样读书就够了》的书稿去拜访出版社编辑,人家说赵周老师的成功只是个例,并不一定适合所有人,赵周老师回来后就进行了反思,决定在全国各地举办拆书帮,使命就是帮助学习爱好者成长为拆书家,以帮助更多的人提升学习力,提升国民的自学能力。
2、你所在公司的愿景故事。(如果没有,请略过。)
3、你自己的愿景故事。(如果没有,请写一个;如果已经在前面写过,请对照今天的愿景故事的描述,尝试修改。当然如果没有需要修改的,也请略过。)
曾经的我体弱多病,多愁善感,甚至陷入了抑郁,有幸遇到了艾灸,坚持了整整8个月每天艾灸,慢慢的身体体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还有了自己的孩子。此后我继续用艾灸保养,到现在已经有10年时间,艾灸给了我强壮的身体,我通过阅读修心,才终于走出了抑郁的状态。
我想通过艾灸创业,把当年自救的方法教给像我当年一样经受痛苦的人,帮大家离苦得乐,调养身心,体会幸福。
我希望不久的将来,把艾灸养生+读书修心的事业做成功,实现财务自由,帮助更多的人获得人生幸福,贡献社会,实现自我价值。
补充阅读
来自第二章 何谓故事P46
假设,有一个生产规模庞大的制造部门。生产线上的产品要被淘汰,部门要在一年内转型生产一款全新的产品,人们都慌了。他们知道失业会是改组的一部分,他们眼睁睁看着自己一生积累的专业知识化为乌有,而摆在眼前的是年复一年的尝试和“重新开始”。如果此时让他们再以加倍的劲头,加快结束他们一直喜欢的这份工作,没人会去做的。
一个中层领导决定改变人们的想法。
他设想了十个愿景故事,让这最后一搏变得有价值。刚开始时,他只是为了让自己头脑清醒一下,但是当他在一个更大的会议上分享这个故事时,这个故事就如一盏希望之灯,照亮了绝望和困感的人们。
他说,他知道公司砍掉了不止一条生产线,生产同类产品的其他几家工厂也要关门大吉了。他是这样看待这件事情的:那些即将关闭的工厂的工人,还在加紧工作,他们是在加速终结自己的工作。相比之下,我们的工厂还有前途,我们要生产新的产品。一个故事结束了,而另一个故事刚刚开始。他看到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新的开始,这个开始可以解决印染部门的陈年旧疾;可以重新整顿工厂的结构,以便有足够的地方开设托儿所;可以采用新的程序控制系统。他的新故事是一个开始而不是结束──相同的事实,不同的背景。
这就足够了,他的新故事告诉他的团队,他们所面临的繁重的劳动并不是没有意义的。一且挫折和繁重的工作有了意义,工人就不会介意加班和更加辛苦的工作。事实上,他的故事影响了所有人,一些从来不曾努力工作的人,现在,反倒干得比别人都要多。听了这个故事,人们从三心二意变成了全心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