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篇都是活动征文
推荐语:
本篇为参与第五期·童年·书评篇征文稿。阅读文本为庞余亮的散文集《小先生》
《小先生》一经问世即获好评,荣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世面繁多的散文林林总总,这部散文靠什么脱颖而出,捕获评委的芳心,它写的到底好在哪里? 实至名归还是浪得虚名。相信很多读者包括我在读之前都会带有疑虑和探究的好奇。
作者18岁从师范学院毕业后,成为一名乡村教师,因为年龄小,个子小,孩子们亲切称之为“小先生”, 他在备课笔记本的反面记录关于孩子们和同事们的故事,积累五十多万字的素材。十五年后,对初稿不停做减法,精益求精。删成28万字,再提炼成10多万字,前后又用15年,最终成书。可以算是30年磨一剑。
这是一枚根植于生活结出的神奇果实,“ 爱、教育、成长” ,所有的成长是双线奔赴的共同成长,让十八岁的“小先生” 和学生们一起经历校内外生活的点滴,用笔淘洗出一个个生动有趣的特写镜头,让人难忘。
本篇文笔流畅,生动细腻,紧贴作品的原貌,读出自己的情感与思考。很好地提炼书中故事,分析语言的灵动运用,回旋的画面感很强。能够看到庞余亮在用一颗童心守护孩子们内心的精神世界,与孩子们共同成长。推荐。
推荐词:
《小先生》是一本充满深情与细腻的散文集,获得了第八届鲁迅文学奖。
从文中我们知道,作者庞余亮十八岁走进乡村学校,将一生中最美妙的时光献给了这里。他没有回避乡村教师的清贫生活,乡村学校排不尽的寂寞,条件简陋到甚至连半个足球场也没有,乡下是泥泞的土路,他们穿着雨靴进城,遭到了城里营业员和熟人的嘲笑。
本篇作者投稿较早,经交流后认真修改,扩展丰富到3000字,果然,修改后的文章更丰富添彩。
作为拆书稿,分段分类概括了原书的主要内容,行文流畅,结构明晰,让没有读过的人也能很快了解其中的情节故事,心中油然而生最大的感受:对优秀的乡村教师的崇拜和敬仰,他们是世界上最可爱的人。推荐。
推荐语:
本篇为参与第五期·童年·书评篇征文稿。阅读文本为庞余亮的散文集《小先生》。
《小先生》能获得矛盾文学奖,赞誉很高,只有每个人读了才有自己的观感收获,是实至名归还是不过如此,相信本篇作者也是带有探究和好奇去读的。
散文集由一个个的小故事独立成篇,单独命名,读前面几辑也并没有觉得特别过人之处。写的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童年生活,经历过,自然亲切和代入。
本篇主要着眼于作品的语言文字,写作手法,形容比喻拟人夸张等,从而使作品拙朴中尽显诙谐,平实中里充满幽默。其实这也是短小的文章,最能体现语言的运用能力,书中的小故事像漫画一样,适当变形又不失写实,处处洋溢着美感。
真善美,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也是文学作品永恒的生命力。书评契合着作品的风貌,正如颁奖词所写: “接续现代以来贤善与性灵的文脉” “ 善良”是这部散文集的灵魂所在。推荐。
推荐语:
庞余亮的散文集《小先生》也属于新散文,小而简单的三个字却藏着很多的有趣成长故事。
这本书之所以能获得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肯定有精彩看点,也是实力所在,“接续现代以来贤善与性灵的文脉。是一座爱与美的纸上课堂和操场。”这颁奖语凝炼精确。
本篇作者借助教书育人老师的身份,对这本书有着自己的感受和看法。书中庞老师的语言生动活泼,童趣盎然,有语言上那种美的享受,且寓教于乐自然而然,真情地流露。
作为老师,言行举止,影响着孩子们的心灵和成长,书中那不管怎样的学生,“老酸菜” “毛头” “爱哭鬼”等等,都拥有一颗赤子之心。
全篇提炼出真善美的主题,老师对学生的关爱耐心,老师之间的感人细节,老师与学生和家长之间的质朴情感互动,当然还有作为教师的疼惜,面对农村重男轻女,失学女学生、夭折的学生,缀学现象都有所指,让读者在云淡风轻中感受到教育的重任。真诚而意犹未尽,最后得出至情至性的赤子之心是老师和学生的坚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