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一点多,我盘腿坐在床上,手支着下巴,睡意全无。脑海里的思绪像在茫茫草原上肆意奔跑的野马,无拘无束。今晚在洋葱阅读课上学习的内容,不断在心里浮现。看来以后不能太晚上洋葱课,因为大脑里的“大象”会兴奋过度!
“大象”是洋葱阅读课第一讲里提出的理论对象。认知心理学把人的大脑按进化的阶段分为原始脑、中间脑和理性脑。原始脑就好比大象,它感性,情绪化,喜欢直观、形象的东西,理性脑就好像骑象人,代表理性、自制、自律。例如,少吃点,多运动是骑象人发出的指令,吃美食,睡懒觉是“大象”的想法。感觉书难读,不想读,实际上是“大象”在起阻挠作用。洋葱阅读课的宗旨,就是调动“大象”阅读的积极性。
那么该如何调动“大象”的积极性呢?课程第二讲中提出的运用概念卡片,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所谓概念卡片,就是将概念用简洁的文字在卡片上表述出来,加上直观的图形,帮助阅读者形象地理解。比如下图,就是我制作的第一张概念卡片。
概念卡片的应用范围很广,例如儿童的识字卡片,学生英语单词卡片等。在阅读中运用它可以很好地整理碎片化的知识。如一篇公众号的文章,一段网页上的文字,一本章节式结构的书籍等等。它的优点很突出,如直观形象,受“大象”喜欢;简单,易于接受;便于携带,便于回顾复习。
学习到这样高效的知识整理法,我真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想到之前读过的多如牛毛的书,都因为没有用上好方法整理而大部分被遗忘,就不禁扼腕叹息,又想到今后的阅读能用上概念卡片记录整理,更不由得兴奋不已。
马上翻看微信的收藏夹,看看哪些内容可以输出成为概念卡片。在一篇和孩子设立界限的文章中,我发现了一个“act模型”,马上开始动手做卡片。但是做图的部分难倒了我,因为文章中没有相关的图形,在百度也搜不到这个模型图。怎么办?自己创作吧。在苦思冥想的时候,我想起了微信表情包——对啊,那里面不是有很多表意丰富的图标嘛!最后,我选了拥抱的图标作为“承认情绪”的符号,握手的图标就代表“沟通”,OK的手势则代表替代选项。画完后发现,自己的绘图技术真是一言难尽。没关系,反正是给自己看的,又不是参加画画比赛。
卡片的制作便捷又简单,但是有些文章包含的内容很多,一张卡片写不完,又该怎么办呢?希望接下去的课程学习,能很好地解决这个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