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已经被过去的一些经历困扰了两年之久,再加上个人生活的变动,彼时我正将自己封闭在有关真实与虚幻和社会阶级流动的问题中举步维艰,然后偶然的情况下我看到了这本书,吸引我的是它的英文名称——Educated。
其实关于塔拉•韦斯特弗的《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本处女作,我相信很多人初读之后都会把它归到普通的励志类书籍中去,最开始我也确实是这样认为的,觉得这本书的价值也就止于让我能在没有负罪感地消磨时光时喝一碗鸡汤然后继续回到一边焦虑一边躺平的生活中去,所以和阅读其他励志类书籍一样,我心里自然带着些傲慢,然后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评价这本书只不过是给那些天资卓越的天才们指明了道路,毕竟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更别说天才与普通人之间还隔着一道难以跨越的断崖式鸿沟。
可奇怪的是,虽然第一次读完这本书后我仍然没有改变上述的评价,但结合塔拉所处的年代和成长经历,面对目前网络上关于原生家庭的舆论现状,我心里出现了这样两个疑问:一是从不健康的且处在社会底层的原生家庭出身的孩子,她该如何实现自我救赎?二是一个自始至终都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命运到底掌握在谁的手中?
如果仍旧依照我最初的看法,再对比塔拉其他四个没有成功脱离家庭的兄弟姐妹,那答案很明显:因为塔拉是一个天才型选手。若是换做一个普通人,在完全没有上过学的情况下,他可以做到自学一年后通过大学入学考试,然后22岁拿到杨百翰大学的文学学士学位、23岁获得剑桥的哲学硕士学位、27岁获得剑桥的历史学博士学位吗?
结果是不可能,因为我们习惯于将看似轻易获得巨大成功的人称为天才,而把碌碌无为的人叫做普通人。
我相信作为在中国长大的孩子,尤其是出生于社会底层家庭、在一句句“看看别人家的孩子!”的比较与指责中长大的孩子,对此套评判标准应该是深有体会的。仔细想想,一个天才,一个普通人,两个称谓,是别人加诸我们身上的枷锁,但更多时候,其实也是我们自己给自己圈起来的安全牢笼。
所以所谓根据一个人表面的成就简单将其划分为天才与普通人的做法,是一种偏见,是我对塔拉、对这本书的偏见,更是对我自己的偏见。我突然明白了,惯于用这种偏见去看待别人的人,其实是在亲手为自己创造一个充满偏见的世界。
而偏见尽头是毁灭,是自我放弃,是一无所有。
因此我必须破除这种偏见,并寻找出前面那两个问题的答案,于是我第二次打开了这本书。
其实沉下心来阅读后,我发现塔拉自始至终都在向我们讲述四个方面的问题:关于家庭,关于个人成长,关于宗教,关于女权。也就是说,这本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励志类书籍,作者一开始想告诉我们的也根本不是什么天才逆袭的成功学。
作者想告诉我们更多,而且,远比我们看到的要多。
我们先看回文章,文中所展现的这四方面问题其实是彼此裹挟着席卷塔拉的生活,如果只从单方面去看,都无法完整解释塔拉的蜕变。
先从家庭来说,父亲是这个家庭里绝对的王者,他掌握着话语权,他决定了一家人应该说什么、应该信什么和应该做什么,他自认为是上帝忠实的追随者并始终如此行事,同时也要求身边所有人都以信奉上帝为己任。他认为公立学校是政府引导孩子远离上帝的阴谋,于是包括塔拉在内的七个孩子都不能去学校;他认为医院是光明会的诡计,是异教徒才会去的地方,去医院治病就意味着对上帝的背叛,所以在卢克双腿因汽油事故严重烧伤的时候,只能在垃圾盆里浸凉水冰镇,包括父亲自己在爆炸事故中受伤后,接受的也都是母亲自创的精油和肌肉疗法,而这些方法毫无科学与医学根据可言。至于母亲,母亲是父亲的追随者,不,应该是暴力与控制的追随者,她已经被父亲摧毁了自我,变成盛装其扭曲思想的容器。她可以是任何人,除了她自己。所以母亲即便是一个可悲之人,但某种程度上,她是父亲的帮凶。
塔拉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危险重重的家庭中,在这里,家庭不是提供保护与关怀的庇护所,反而更像是刽子手,随时都会威胁到孩子们的生命。在这个家里,塔拉挺过去了两次致命车祸,熬过了在废料场父亲扔过来的铁板和全速倾倒的整车铁块划出来的伤口,躲过了哥哥肖恩的死亡威胁,为姐姐和母亲的背叛痛苦过,为自己所坚持的真相怀疑过,最终,她才得以默默遮盖好身上的累累伤痕,站进剑桥的校园。
但除了这些生命威胁,还有更多潜移默化的东西伤害着塔拉:比如她不怎么讲卫生,出了卫生间不用肥皂洗手;她害怕医院与疫苗,在彻夜的胃痛中也没有选择去看医生;在交不起学费和房租时,她宁愿打两份工,也一度拒绝申请政府助学金……所以家庭的可怕之处不只止于身体伤害,还有更加难以治愈的心理创伤与难以矫正的扭曲价值观。
塔拉对这样的家庭是羞于启齿的,她这样解释自己羞耻感的来源:“不是因为我不曾在铺着大理石的音乐学院学习,也不是因为我没有当外交官的父亲,不是因为父亲是半个疯子,也不是因为母亲跟着他亦步亦趋。我的羞耻感源自我有一个将我朝吱嘎作响的大剪刀刀刃推去,而不是将我拉走远离他们的父亲;我的羞耻感源自我躺在地上的那些时刻(指被哥哥肖恩殴打),源自知道母亲就在隔壁房间闭目塞听,那一刻完全没有选择去尽一个母亲的责任。”
如此,我知道了,塔拉的羞耻和自卑感来自不愿意去保护和爱自己的父母,因为拥有这样一对父母,意味着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所以她没有感受过无条件的爱,也不觉得自己是珍贵和有价值的,而人的自卑往往就来源于自己的无能和无价值感。父母不是她获得安全感的港湾,反而是舍弃她的罪魁祸首。
就个人成长来说,塔拉家里七个兄弟姐妹,各自的归宿却是天差地别。塔拉与两个哥哥泰勒和理查德都取得了博士学位,但其他四个却只能靠为父亲打工而活,读来不得不感慨一句:人生最不缺的就是戏剧性。
其实稍加注意,就可以从这七个兄弟姐妹的所作所为中窥见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先从以肖恩为主的“归家派”来说,大哥托尼和二哥肖恩在塔拉八九岁时就离开家独自谋生了,他们选择凭借父亲教的那一套在世界里闯荡,他们去拖车、分装废料和拉货,但闯荡的结果都以失败告终——托尼的拉货公司扛不住经济萧条而破产,肖恩因为暴力倾向被世界主流排斥和鄙夷。四哥卢克是最无辜的,他都没有机会离开家庭去探查一番外面的世界,就因为严重的烧伤和读写障碍困在了这名为家的牢笼中。而姐姐奥黛丽,十六七岁离开家后结婚,本以为能迎来新生活,最后却只能带着四个孩子住在房车里,并相信父亲的那一套拒绝送孩子去学校。他们四个的可悲之处,在于他们因为各种主观、客观的原因无法融入到正常的主流世界中去。在新世界里,他们仍旧选择坚持父亲的那一套说辞和做法,故而无法建立起新的关系,也就无法建立新生活,所以最终只好选择妥协,回归到父亲的领地。
而作为“离家派”的泰勒、塔拉和理查德,这三人则选择迥异——他们都喜欢在繁重的家庭劳动之外做自己所热爱的事务。泰勒喜欢用火柴盒收集铅笔屑,这个爱好坚持了五年;他会用全部积蓄买一本旧的三角学课本,会在老师的鄙夷里求借一本微积分的教材,然后没日没夜地自学;他会收集各种音乐唱片,这是他和外界的纽带之一。理查德则倾向于研究各领域的科学知识,他喜欢逃掉繁重的家务活,躲在地下室昏暗的角落反复阅读一本百科全书。而我们的主角塔拉,则选中了家里的摩门教经书,从这些晦涩难懂的文字中她总结出这样一条阅读经验:当你读不懂时,不妨反复多读几遍。最终他们三人都通过自学通过了大学入学考试,然后一路读到了博士。
所以通过对比保持忠诚的“归家派”与选择背叛的“离家派”,我们就可以发现这其中的原因:一是因为“背叛者们”选择探索自己所喜欢和热爱的事物;二是因为他们对学业的坚持与赤城。这两点总结起来,则可以说:他们选择忠于自己,并且决不会放弃改变自己。
至于宗教与信仰,父亲是绝对的宗教狂热分子,但为何在大家普遍信奉摩门教的家乡,父亲会成为那个影响深远的异教徒?因为父亲信奉的是原教旨主义,也就是经书上说是什么,父亲会不加解读和选择的照做。比如经书上说选择弃恶择善的人必吃奶油与蜂蜜,于是之后两个月塔拉一家早餐只能吃奶油和蜂蜜。经书上说女孩不能穿裸露腿部的裙子,父亲便对塔拉参加唱诗班的服装大发雷霆,甚至评价姐姐奥黛丽五六岁的女儿不知检点。
因为父亲是按照原教旨主义信奉着摩门教,所以无论追随者愿意为其所推崇的上帝奉献多少,仍旧无法更改它主张精神控制和扭曲思想的本质。就是这种原教旨主义,遏制了塔拉等人的人格和自我发展,也摧毁了它的信奉者的自我。想来,在这种落后教义里的上帝和路西法,当真是本末倒置,黑白颠倒,令人唏嘘。
对于宗教这个话题,事实上我所能评述的少之又少,因为我既不是任何宗教的信奉者,也没有深入了解过某类宗教。但就我浅薄的认知而言,宗教毋庸置疑是人类信仰的一部分,很多时候它都充当着人们危难时刻的慰藉和希望,并让你我在面临抉择时不至跌入罪恶的深渊。不过话虽如此,宗教绝不是人类信仰的全部,爱与希望才是。
虽然我关于这个话题的阐释寥寥无几,但并不意味着宗教对塔拉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相反,摩门教在塔拉身上留下的印记可能比父亲对她的影响还要久远,这也是为什么塔拉会在她的博士论文里以此为主题。
再到第四个方面:关于女权。其实作为读者的我们是幸运的,幸运之处在于这本书是从塔拉的视角展开,而塔拉是一名女性。其实将塔拉从17岁到27岁的人生蜕变总结为她争取本属于自己权益的斗争史也不为过——
塔拉自学考进大学是为了挣脱父亲的束缚以争取接受教育的权利,在大学期间经过主教的反复劝说才同意申请政府助学金是为了争取享受国家资助的权利,在哥哥肖恩出车祸后违抗父亲的命令带他去医院治疗是为了争取选择就医的权利,主动去打疫苗是为了争取接受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权利……
当然,这些权利是作为一个国家公民都应该享有的,并不区分什么男女老幼。但除此之外,塔拉争取的还有更多:在塔拉自己被哥哥肖恩多次殴打虐待时,母亲和父亲却一度袒护有暴力倾向的哥哥,于是她的生命权被剥夺;当塔拉因为在夏天帮父亲露天工作皮肤晒黑,被肖恩叫了无数声“黑|鬼”和“妓|女”时,她的人格尊严权被剥夺;当塔拉想要反抗父亲的霸权主义,却反被父母断绝关系并向所有亲友散播塔拉才是罪恶和魔鬼时,她的名誉权被剥夺……
再看看父亲这些“公正明理”的主张:女人不能穿露胳膊露腿的衣服,女人就应该体谅和理解丈夫,女人应该听从丈夫的言论等等,塔拉的母亲就是被这些杀人不见血的词调给迫害了,而母亲不是最后一个,还有姐姐奥黛丽、被肖恩家暴过的前女友艾琳、肖恩的妻子埃米莉、哥哥托尼的妻子、哥哥卢克的妻子,以及未来的女孩们。
在这所有的场景中,有两个我最记忆犹新,第一个场景是母亲罕见地和父亲吵架后,父亲迫不得已去做早餐时,见到塔拉进了厨房说:“你是女人,对吧?喏,厨房是你的了。”,第二个场景是塔拉因为反抗父亲和肖恩的男性霸权,而被父母单方面断绝关系,她每次回家请求和母亲见面,母亲每次都会发来这样的回复:“妻子从来不到丈夫不受欢迎的地方去!”
这两个场景曾让我震惊和寒心,但也让我醍醐灌顶。不知道其他读者是否注意到这两个场景里的称谓:女人,妻子。
是的,女性是一种处境,是被符号所下的定义。
如果你生下来|性|染色体是XX,如果你有子|宫,如果你会发育出乳|房,如果你会来月|经,如果你能|生孩子,那你将被称为“女人”,从此你不是你,你是女人以及女人这个称谓背后所暗示的一切。
所以这些支持女权主义的人到底在争取些什么?在这本书里,我知道了,除了争取作为人都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外,我们还在争取定义自己的权利,因为这是真正做自己的权利,是不被一个性别、一种称呼就划定了生命范围与能力的权利。或许权利运动的终点,不是什么男女平权,更不是什么男性必须要照顾和体谅女性,而是你我皆为人类,皆为公民,所以你是你,我是我,我们都能自由地定义自己,并且都能够彼此尊重这样的自己。
到这里,塔拉在书中描述的四个方面都总结和阐述完了,不过这还不能回答我最开始提出的两个问题,因为我说过,这四个方面是彼此纠缠着组成和影响了塔拉,所以必须将四个方面结合起来才能回答那两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