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是幕间戏剧版的《等待戈多》,因为是媒体排练场看完之后,确感迷茫,总感觉应该说点什么。但是却不知道从何落笔。
但是或许,戏剧本该如此。
作为久负盛名的荒诞派戏剧,毕竟《等待戈多》被视为戏剧史上真正的革新,也是第一部演出成功的荒诞派戏剧(好吧,此处引用百度百科)。百度百科还谆谆教导我们应当从《等待戈多》戏剧本身领悟到所谓“存在主义”的深意: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认为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而作为存在主义集大成者,萨特大神显然不同意这样的粗糙的对于戏剧本身解读,老人家振臂一呼留下来这样坚定的观点:存在是偶然的、荒诞的。对于人来说,人首先存在着,然后通过自己的选择去决定自己的本质。所以,人有绝对的自由,人的存在同人的选择以及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是分不开的。(好吧,此处引用《存在与虚无》)
————我是一根看得不耐烦的企图卖萌的分割线——————
当然别误会,目前为止,作为哲学小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这样的心思,就戏剧本身做一番哲学伦理的探讨,那样也许会冗长的成为一篇貌似高大上的哲学小论文,比如《他者的意义:从存在主义角度浅析等待戈多艺术价值》。(内容,你懂得)。如果加点料,看上去更加正规和充满学术气息,那就会沦为类似这样的:《闪耀在荒诞中的人文救赎——从等待戈多解读贝克特的存在主义观》。看着“存在主义”“荒诞派”这样的大词满目疮痍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了。也许我们一时间都会沉浸甚至多少有点陶醉的这种自我思考当中。但是,这与等待戈多戏剧艺术效果又有神马关系了?当人人都在高谈阔论等待意义和价值,当一大波“等待体”的文章占领戏剧评论的“街头巷尾”。作为普通观众,看完戏剧后的我们又能剩下什么?
还是让等待回归等待,让遵从内心解读的戈多回归戈多。这本身就是一个本该如此的等待,周而复始的迷茫的故事。作为普通观众,我们并不需要一个大而宏伟的史诗般的解读。戈多指代什么,等待又是什么?其实并不重要,荒诞派戏剧本身也没有一个统一标准的答案。戈多这个缺席的角色,就像漩涡的空心,有强大的吸引力。它的意义,历史上很多人猜测是暗指上帝。但贝克特自己一直拒绝落实戈多的身份。“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也才符合贝克特的初衷,剧目本身保持悬而未决的结局和没有定解的意义,这才是等待戈多的本身的价值和意义。
——————我是一根准备自说自话的分割线——————————
如果抛开那些繁琐的理论探讨,回到戏剧本身表现力上,我们可以惊喜看到幕间戏剧版《等待戈多》虽然做了不少创新,但是故事结构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忠于原著的。从布景来看,大胆地运用了类似涂鸦墙、充满垃圾瓶的购物车等与荒诞本身相适应的荒诞不稽的舞台形式,保持了《等待戈多》戏剧一贯的反传统戏剧的模式。值得说道的是剧目本身对于灯光的运用,人物追光照片式呈现还是较为具有冲击力的。流浪汉的人物装扮确实也能看出剧组本身下了一番功夫。
在剧本的构思上看,幕间戏剧版延续了《等待戈多》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特点,以一出“什么也没有发生的戏”作为故事的切入点,通过循环式结构形式,让两个流浪汉间在不断重复曾经的场景和生活片断等。而所等待的主体戈多,却没有明确的身份,我们不知道他的过去,不知道她的来历,我们唯一知道的是,在迷茫中等待两个可怜虫,通过主角无意义的对话,将等待本身幻化为一个关乎到信仰层面或是救赎上宗教似的终极意义。而波卓主人扮演者,相对重复让人昏昏欲睡的流浪汉,被设定为一个穿针引线亦真亦幻的角色,通过富有张力的表演,较为出色地中和了剧本本身的沉闷感。
在语言设计上,幕间戏剧版试图更接地气,将小苹果、屌丝等当下网络常用语镶嵌到主教的对话中来,通过两个流浪汉没有逻辑性的重复重复再重复“等待”和“被等待”的追问,折射人物本身内心的绝望、不安和期待。当然究竟效果如何,其实很难评判。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值得导演和编剧再仔细斟酌。
综合评价,其实还是挺感慨幕间戏剧排演的头一部戏剧就敢于扛起《等待戈多》这样巨著的大梁。对于戏剧本身的解读,很难用一句话来评判。作为一部荒诞派的戏剧,本身统一意义的解读就如戏剧本身一样呈现多样化的格局。幕间戏剧将这道大菜呈现桌签,其中滋味还需各位观众各自品尝。
默默 2014.11.2于东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