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操作,减少人为偏差:制定清晰的《作业指导书》,明确工序步骤、参数(如缝纫 10 针 / 英寸)、易错点,贴在工位旁;新工上岗前需按 SOP 实操考核,老工定期复训,避免凭经验操作。
工具赋能,降低操作难度:给工位配辅助工具(如裁剪用定位模板、贴标用定位尺),减少手动测量误差;用简易检测工具(如拉力计测焊点牢固度),让工人快速自查质量,避免错漏。
合理分工,减少无效动作:按工人熟练度分配工序(如熟练工做高精度焊接,新手做简单打包);优化工位布局(如原材料放左手边、成品放右手边),减少来回取料时间,提升单位时间产出。
建立自检 + 互检机制:要求工人每完成 10 件产品自检 1 次(对照质量标准查尺寸、外观),同工位工人互检,发现问题立即返工;质检员每 2 小时巡检,避免批量错误。
正向激励,绑定效率与质量:考核兼顾 “产量达标率” 和 “不合格率”,如产量达标且不合格率≤1%,发全额绩效 + 奖金;对提出效率优化建议(如改进工具)的工人,给予现金奖励,激发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