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投资理财当成创造财富的手段。
看到这个主题,你也许会感到奇怪,投资理财的目的,不就是为了创造财富吗?
有很多书籍都说,人应该从年轻时就开始理财,只要每个月拿出10%收入,存入基金或者债券,几十年以后,这些涓涓细流就能在复利效应的加持下,变成巨大的财富。
很多书籍和文章还会经常提到美国人罗纳德.詹姆斯.里德的例子。他的一生平淡无奇,做了25年汽车修理工,又在一个服装商场当门卫,拖了17年地板,2014年他享年92岁去世时,人们惊奇地发现,他留给子女和捐献给当地医院,图书馆的总资产竟然高达800万美元。而他做的仅仅是将攒下的每一分钱都买了蓝筹股。
阅读了这些书籍和故事后,可能很多人都会认同“慢慢变富”这个理念。
但是《百万富翁快车道》这本书,颠覆了这个理念。作者认为,且不说面对无法预知的市场环境,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在65岁时变富,就算可以,老了才变有钱,也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作者说,人在25岁和35岁,对财富的体验能力是完全不同的。更不要提65岁了。
就是说,当一个人步入老年,有多少钱,也无法带来难忘的人生体验了。
人的努力方向,不应该是在65岁时变有钱,而是应该在30岁,甚至25岁时变有钱。
我觉得,这个理念很有道理。赚钱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我们达成目标,享受人生。而不是为了存进某个账户,期待几十年后,那个数字变成一笔巨款。
那么,幸福的人生应该具备哪些要素呢?作者认为有3点:健康,有价值的人际关系,和自由。
可以看出来,前面2项,与金钱的关系不是特别大。唯独最后一项,自由,与金钱的关系很大。
我们平时上班工作,出卖时间,就是为了获得金钱。
而如果你能够拥有被动收入,哪怕只能维系基本生活开销,你也能拥有巨大的自由。
所以,我们努力的方向,应该以创造被动现金流,达到财务自由为目标。
比如,你的家庭年度开销为30万元,按照3%的年化收益,如果纯粹依靠理财投资,需要1000万元的存款。
那么,你的目标应该制定成,如何在5到10年内赚到1000万元。
如果觉得这个目标很难实现,也可以换个思路,就是打造被动收入管道,在5到10年内,让自己的被动收入达到一年30万元。
被动收入可以理解为专利,软件版权,书籍版税等等。
例如李笑来老师花9个月写一本书,卖出上百万册,就属于被动收入。
有了被动收入,可以不再为金钱出卖时间,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所以,投资理财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被动现金流,而不是为了积累财富。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年轻人没必要刚开始工作时就努力存钱,因为能够存下的数量,以及带来的被动现金流实在太少。
所以,用被动现金流的方式来看待理财,工作,对我们的人生有更好的指导意义。
也推荐一下《百万富翁快车道》这本书,相信它一定可以颠覆你的好几个投资理财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