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期的主题写作,我选择了汪曾祺的《人间草木》
阅读版本:
山东画报出版社,2016.7(2018.3重印)
《人间草木》里的文字平静如水,这里没有喧嚣,没有滋扰,汪老欣赏自然的态度令人敬佩。他在欣赏自然的同时传递出一种淡雅的人生态度,这种态度如一股清流漂在文坛之中,如今,又再次涌进年轻人的心田,为这烦躁的世界创造出一片心旷神怡的庄园。
作者是用本心在写作,就是人之初的那颗纯真的心,真的毫无瑕疵,真的晶莹剔透。
下面我就选其中几篇为例,与各位一起寻找那颗或将丢失的纯真之心:
汪老在《香港的鸟》中写到:城市发达了,鸟就会减少。北京太庙的灰鹤和宣武门城楼的雨燕现在都没有了。但是希望有关领导在从事城市建设时,能注意留住一些鸟。
汪老想留住这些鸟的心情,如同一个天真的儿童想留住他的玩伴一样,都是满满地不舍。对于生态的破坏,汪老把希望寄托在“有关领导”身上,他知道一切的破坏皆来自人为。如果人的心不够真了,就总想追求一些看似志向远大而又违背自然发展规律的目标。它伤害到的不仅仅是环境,而是人的那颗真心。
再看看《香港的高楼和北京的大树》这一篇,文章的结尾处有这么一句,“现代化、高速度以后的北京会是什么样子呢?想起那些大树,我就觉得安心了。现代化之后的北京,还会是北京。”
正如汪老所愿,那时现代化的北京还会是北京。可如今呢?它的变化之大也都在人们的眼中,虽然有些古老的建筑还在,有些名人的故居还在,它永远有历史文化的气息,但是这种感觉正在一点点变淡。
也许北京还算是幸运的,可是你的家乡呢?我的家乡呢?
等我们再次回到家乡的时候,家乡还是那个家乡吗?它早已变成了我们不认识的那个模样。它让人感到陌生,而这陌生,不仅仅是物是人非,恐怕连那一点点能够勾起回忆的“物”也不在了。
假设作者还尚在人间,再回到北京,他看到现在的那一番景象,是否还会有这样的落笔呢?他还会认为北京还是北京吗?故宫虽然还在,天坛也还在,王府井与前门的百年老店也还在。同时,它又多了央视大厦、鸟巢、水立方等等新的地标建筑。什么叫地标建筑?它们是带有时代符号的,一批地标的兴起,多半伴随着旧地标的衰落。至少它们吸引了一批游客,让人分神。
汪老写下这样的语句,一个是对自己内心那份纯真的笃定,另一个也是在为后人的行为担心。
汪老的这种纯真贯穿全书,《录音压鸟》中,写到画眉学叫声时有这么一段:我认为还是让画眉“自觉自愿”地学习,不要灌输,甚至强迫。我担心画眉忙着学这些声音,会把他自己本来的声音忘了。画眉本来的鸣声是很好听的,让画眉自由地唱它自己的歌吧!
这是作者的初心,遵从万物的本质,不勉强、不附和、不讨好。这也是老先生的一种人生态度,希望一切如初,保持它原来应有的那个模样。同时,这又是老先生的担心,因为他已经看到有些人刻意去违背这些,如此文提到的一个年轻人“压”鸟,让画眉学“光棍好苦”的叫声。其实汪老也不确定那个人就是一个年轻人,之所以这样写,我想老先生是想叮嘱当时的年轻人,不要跟风,老祖宗留下的文化还是要传承的,不要总想着稀奇古怪的做法去吸人眼球。放在今天,老先生的叮嘱还是有效的,现在很多人学外语,汉字一写,全是错字,连自己的母语都没有学利索,外语掌握的再好,也只能算是叫声罢了。
遵从万物的本质是汪老的初心,不违背动物的本性是汪老的本心。
在《熬鹰.逮獾子》中,为了能让狗捉到獾子,要擀狗尾巴,具体做法是:把狗捆在一条长板凳上,用擀面杖把尾巴使劲一擀… …瞧这狗,屎尿都下来了。疼啊!你说人有多坏,怎么就想出了这些个整治动物的法子!
为了达到个人的欲望,而去改变动物的本性甚至躯体,如果汪老是亲眼所见,内心会是怎样一种煎熬?
太多太多的例子,这里不再赘述。汪老的文字中蕴藏着一颗天真纯洁的心,文字自然,自然得像一位长者与你聊家常。它把精神世界寄托于草木之间,这种超脱的心境让人羡慕,让人向往。这是一次与大自然的对话,而对话之中也有他的态度。这些花花草草,鱼虫鸟兽,似乎到了汪老的笔下才能显现更强的生命力。它们肆意地生活在一片庄园之内,没有人类的破坏,没有外界的滋扰。
既然汪老为我们创造出这样一片宁静的庄园,就让我们在这片庄园中尽情地享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