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田艺苗,是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本书是2019年第一次出版。
作者在开篇里就用饱满的情绪回答,“我们为什么听古典音乐”。是与实用主义相对立的,唤起灵魂深处激情与灵性的需要,是对自我精神世界的激励,是对美与高贵品质的共情,能给人定力与坚持理想的激情,是能够阅读世界,审视自然与自我人生的智慧。
我5岁开始练习手风琴。这个父母眼里简单百搭又时髦的乐器,给小时候的我带来不少负担:琴身重,每次练习都是一次“体力活”,曲目有限,琴谱难找,曲子翻来覆去是古典音乐里摘出的用于练习技法的练习曲和歌唱祖国特别是草原美好的曲目。等长大一些,总被要求参加各种文艺表演,以应付班级,团体,学校出节目的任务,有时家里来客人,也会被要求表演一曲助兴,以汇报学习成果,小时候的我,总觉得自己开始练琴的原因是被用来娱乐别人的,有成就感,但并不怎么快乐。等再大一些,去草原上骑马飞驰后,再弹起琴来,情绪大不一样了,忽然理解作者要表达的也是这份快乐吧,从那时起,草原风格的曲子成了我的拿手菜,快乐的情绪,在演奏时也自然的表现了出来。再后来,大学时期因为社交需要,在女同学面前弹过一些,但也因很难做到吉他一样的耍帅互动,场面尴尬,一度有有了心理包袱。最近宝宝出生,想到音乐启蒙和弹儿童歌曲逗乐,于是又放下包袱,搬出琴来,听音伴唱,倒也不亦乐乎的玩起来。一次突然被我妻及其家人问到,你这样瞎弹有什么意思,除了草原牛马,还能弹点正经的高级的么?于是我随手弹了一个巴赫的小步舞曲,没弹几句,立即被丈人全家肃穆的表情震慑,交口称赞:这感觉就高级多了嘛。虽然有些唏嘘,但古典音乐能用来起范儿,还是没得说。
演奏乐器,需要基础,如果是听听音乐吹吹牛,人人都能聊上两句。如果你遇到碰巧需要谈论音乐,尤其是需要谈论古典音乐来起起范儿的时候,提前看过这本书,会非常实用。虽然作者一直认为碎片化的认知会让价值观混乱,而功利式的学习也会严重影响对美的事物本身的情感体悟,但这并不妨碍有应急需求的你阅读这本书。P86,“听海之心:音乐史上最值得聆听的五首交响”,如果你想要“让自己看起来不像是第一次接触古典音乐”的话,这篇你需要先读一读;如果你要在谈论好莱坞电影的氛围里,“更高级”的谈论的话,P67,“一个人的‘后黄金时代’”会给你争足面子,因为作者是从专业角度来谈电影配乐的。更不用说你想鹤立鸡群,故作高深的去谈论古典音乐本身了,随意翻看全书,看上一段,都是很好的素材,只要看懂几句,再谈论时,自己都觉得自己满脸写着高级感。
当然,如果你也认同聆听并感受古典音乐经典,是美好的过程,你的热情也不会过于集中在探讨听古典音乐能带来什么结果价值的,只是纯粹的认为这是一桩审美上尚古风雅,庄严淡泊,情感上深邃克制,能自发产生尊严感的,自我精神气节的修行。那么你也可以静下心来,读读这本书。这里有你想知道的音乐和音乐家的传奇故事,品味一下优美文字,对于同为美的事物的描述。
如果直接拿这本书来来作为牙牙学语孩子的音乐启蒙书籍,是太早了,但作为牙牙学语孩子家长的启蒙书,到是再合适不过。成年人到了一定的时候,就会努力对自己身份与价值建立自我意识,去思考:人性是人类自我可以战胜的吗?剑胆琴心的浪漫,灵魂自由的优雅,亦或者谦卑沉静自律秩序的耿直,在听古典音乐时让你流下的莫名泪水,也是你内心深处,必然的会心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