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项羽这样的男人,风头真可谓盖世不为过,想当初,他要什么就有什么。
身份、地位、军队、女人、权力等等,拿了一手好牌,甚至是王牌,然在那个“烽火连三月”的年景,到最后还是打输了,连渣渣都不剩。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词人李清照之所以这么写,想必看上了他的英雄气概,而争天下,盘资产,这种务实的事儿可不是光一点儿英雄气概能解决的。
一个刘邦这样的男人,出身草莽,身处动乱年代的最底层,当初是要什么没什么,还有点痞气。
说不好听点是街头的混混、无赖也不为过,拿了一手烂牌,然天下大乱,他看到机会来了,带着一帮子人,冲锋陷阵、周旋逶迤,步步设营,最终却赢得了战争,取得了天下基业。
早年,看史记,看刘项争天下一节,少年心性在意气处,心思还是看重项羽的,毕竟他的优势及能耐超越了当世诸辈,羡煞旁人。
到了岁渐半百,逐渐明白,光有一身本事是不够的,远远不够,尤其是务虚方面的事儿,比如颜面、虚荣心等,更是要不得。
大丈夫当学沛公,屈伸自如,善于等待、忍耐,储势蓄能。
楚汉战争,持续了四年(BC206-BC202),实际是两个男人的心智和实力的较量。
如果看到最后,越来越发现,这两个人的走的路线是迥然不同的。
项羽走的是一个人的江湖路线,凭一己之力,问鼎称霸;而沛公走的是一个集团谋取江山的生意。
后人多面分析,多是说项羽有勇无谋,行事鲁莽,意气用事,缺乏大的谋略。即文的方面不行。
依我看也未必,他写词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可见,文字能力是不差的。
差在哪呢?
差在性格上自我成分,他太自负了,太能耐了,他不能受各方面向他压过来的“鸟气”,骨子里是不接受“逆来顺受”这个字眼的。
论个人能力,当世无人匹敌,不过要搞一搞国家机器,那就差点意思了。
反观沛公这个人,司马迁记述他不仅仅带有点痞气,更重要的是强调了“长者”风,待人宽厚。
甭管他怎么地痞、怎么流氓,在关键时刻他总能听取合理意见,能团结人,能得到实际的利益,并分享给他人,在有“自我”的同时,想到的是怎么能争取到他人,为共同的目标设身处地。
他写词道“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显示了他考虑问题的广度和深度。
甚至有很多时候,为了他这些宏阔的构想,不惜严重失去了“自我”。
能忍辱。
比如鸿门宴前后的场景,丢人丢大了,但他还是费尽思量的去想办法,去谋求,即他能受得了那个委屈,懂得进退。这是什么本事,依我看,这就是成事的大本事。
另他还有常人所不及的狠劲。
比如被敌人追着跑,为了减轻马车的负重,宁肯抛掉自己的骨肉,置安危于不顾,这是他的过人处。他知道,没有他,他的儿子也迟早会被弄死,自己活着才有希望。
能受得了委屈,并不是成事的必备条件。但能否成事,主要看领头人在身处逆境时能否受得了那个委屈,这一点是这两号人物在性格上最本质的区别,这也注定了两个人物的最终命运。
沛公为了整合资源,一路忍辱负重,能受得了各种委屈,在打地盘的过程中,他赢得了文人武将们的承认和信任,盘活了各种资源;
而项羽一路意气风发,为了颜面和霸业,凭借光鲜的履历,受不得各种鸟气和委屈。
在打地盘的过程中,不断丧失资源,英雄气短,最终他常在意的那个“自我”也失去了,更别提江山了。
大谋士范增最终选择离开他,撂了一句话:竖子不足与谋。
诚然,时代呼唤英雄,也能造就英雄,项羽就是个一个鲜明的例子,千百年以降,论英雄的化身,无能出其右。
但一个国家的建立,一个王朝的维护,需要的可不仅仅是勇士、英雄,而是能平衡各方利益,务实求存、求发展,有手腕的首脑,恰好沛公符合这样的角色。
这样看来,楚汉之争,布衣逆袭,就很好理解了。
最后想说一句,历史画面一晃而过,这两位楚汉世界里面的人物命运沉浮,得失镜鉴尤令人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