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简书,发现有朋友留言、打赏,欣然查看,竟然发现打赏者是妈妈。看着妈妈打赏的五颗糖,我的心也被甜化了,马上给她发微信:“多谢老妈打赏!”许久没有回应,估计不在线吧。
妈妈今年七十岁,是我们家族里年纪最大的微信用户。最初我为妈妈注册微信的时候,是觉得微信方便,可以发语音,又可以视频通话,使用还简单。谁知,妈妈自从用上了微信,便一发不可收拾,不仅时不时地发几张她和爸爸逛公园的照片给我们,还学会了录制小视频。因为这个,可把我的叔叔婶婶们羡慕死了,一个劲地说:“还是读了书的人脑子好使,我们啊,学不会。”家族里的兄弟姐妹们也笑着说妈妈“新潮,不愧是当老师的,学东西就是快。”
大概是因为当了一辈子老师的缘故吧,妈妈对身边的新事物充满了好奇,常常会向我们求教。有时候从电视里听到新的词语或是在外面看到新的事物,她就会问我们,从来不觉得这是什么丢脸的事儿。记得我们买了智能手机后不久,妈妈原来的手机也坏了,于是让儿子陪着她也去买了一款智能手机。买回来当天,就对着说明书研究了好久。学会连接网络以后,手机又为她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她用手机看新闻,查资料,听音乐,有时候也拉上爸爸一起看,一起听。有一次,儿子当着她的面笑着说:“原来老人家对新事物也是蛮好奇的啊!”
儿子说的没错,妈妈确实是一个爱学习的人。印象中,妈妈就是一个特别聪明的人。我记得小时候家里有一本厚厚的书,那本书就像是一本魔法书,妈妈看了以后能给我们变出很多东西来。舅舅来的时候,妈妈会照着书给他做一箱箱的松花皮蛋,那皮蛋上面透亮的一朵朵小花让我研究了好久也没研究透;外公来的时候,妈妈又会照着书给老人家做烧麦,那可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湖南啊,可能好多人都还不知道烧麦是什么呢,我们就吃上了;夏天来了,妈妈会照着书给我做花裙子,穿上过六一的时候别提有多神气了;秋天来了,妈妈会照着书做米酒,一屋子飘着酒香;冬天来了,妈妈会照着书给我们织毛衣,穿出去总能换来同伴们羡慕的眼光;妈妈还会照着书发豆芽,养蘑菇,做腐乳……那时候的妈妈,在我眼里就是无所不能的超人。
是的,妈妈无所不能,即使是男人们干的体力活。那时候,爸爸妈妈分居两地,妈妈不仅要照顾我和弟弟,还得承担家里所有的活儿。记得当时学校到了冬天,都会给老师们发放一些煤炭,由老师们自己压制成蜂窝煤。妈妈一到这时候就变身为一个大力士,她先把煤炭用铁锹敲碎,然后到周边找到合适的泥土,用畚箕一担担地挑到学校操场放煤炭的地方,接着又一桶桶担来水,把煤炭和泥土用水搅拌,使它们能够粘和在一起,最后取来专门用来压制蜂窝煤的铁制模具一个一个压制出煤饼,摆放在操场上,待晒干以后,又带着我们一个个搬到家里放置的地方。有的时候,几个小时下来,妈妈累得腰酸背痛,不停地捶背揉腰,她的手上因为这个,每年都会长出一层厚厚的茧子。虽然我只是在旁边看着,帮不上什么忙,但是我从妈妈的身上看到了坚毅、不畏艰难的力量。
后来,爸爸妈妈结束了分居的生活,妈妈的担子丝毫没有减轻。爸爸是一个国家干部,经常要下乡,几乎天天早出晚归,我和弟弟有时候都见不上爸爸的面,还好我和弟弟大了,妈妈可以稍稍轻松一点了,于是可以腾出手来做点别的了。那时候,爸爸的单位后院有一块荒芜的地,妈妈就带着我和弟弟,春天种豆角、茄子、辣椒、西红柿,秋天种白菜、萝卜、蒜苗,妈妈带着我们松土、播种、浇水、施肥,然后看着那些蔬菜走上我们的餐桌,别提有多骄傲了!虽然我和弟弟帮不了什么忙,但那种劳动的快乐深深地愉悦了我们的身心,也让我们懂得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道理。
这样无所不能的妈妈年轻时候还是一个文艺女青年呢!小时候曾经在家里的相册里看到过这样一张照片:妈妈穿着一件藏族服装,挥着长长的衣袖翩翩起舞。妈妈介绍说,这是当时学校汇演时她们班表演的一个节目,叫《洗衣舞》。照片上,妈妈的眼睛清澈透亮,好像在述说着劳动的快乐;妈妈的舞姿曼妙柔美,焕发出一种蓬勃的活力。其实,妈妈一直是个文艺爱好者。工作中,她常给孩子们排演节目;生活中,偶尔也能听到她自顾自地哼唱歌曲。她喜欢看电视里播放的文艺节目,兴之所至还会跟着一起唱;她喜欢听收音机,除了听新闻,也常常听听歌曲,还曾经要求儿子给她下载爱听的歌,然后一遍遍地听,一遍遍陶醉其中。
这样的妈妈,无论工作多么繁重,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也深深地感染了我们。现在的我,尽管已经年近半百,但对新知识的学习热情一直未曾褪却,无论遭遇怎样的困境,都不曾畏惧,不曾退缩,一直靠着自己的力量努力地创造着美好的生活,因为我像妈妈一样,热爱着这个美好的世界。
妈妈,谢谢你给我的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