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是着急着培养一个好习惯,却不去思考好习惯的养成有什么深刻的原理?于是,当三分钟热度如潮水汹涌而来时,我们立即做下一些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决定,一旦热情退潮,各种困难、烦恼和焦虑纷纷登场,让我们不得不放弃这个决定,偃旗息鼓地逃回舒适圈。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培养一个好习惯这么难?有什么好办法能让我们走出舒适圈吗?有!来看看周岭的《认知觉醒》。
在《认知觉醒》中解释到:人们的大脑中存在着两种意识形态,一种叫做潜意识,另一种叫做意识。潜意识是各种生物生来就有的能力,又叫做天性,它可以保护生物不被伤害。因此它不断驱使生物避难驱易、避害驱利,时刻处在一种安全、无伤害、无压力的舒适圈中。而意识这种能力是人类后天培养的,也是人类独有的,它会让人类的思维更加理智,做出的判断更加深刻和有远见。
当我们把日常行为结合潜意识和意识来理解时,潜意识也就是天性,会让我们更喜欢打游戏而不喜欢看书,更喜欢躺在床上睡觉而不喜欢起来运动,更喜欢看别人发的短视频而不喜欢自己去思考、创作自己独特的短视频……意识却与潜意识有着恰恰相反的想法,但它就是使不上劲,为什么?
因为意识相比于天生就拥有的潜意识来说还不成熟、不强大、不稳定,它急需要我们经过刻意练习来培养!
这样,我们也就明白了“什么都懂,就是不去做的原因”——那就是潜意识掌控的天性战胜了意识掌控的理智。
缺乏耐心、喜欢懒惰、喜欢呆在舒适圈、逃避挑战、害怕受伤、害怕陌生的环境……都属于我们的天性。因此,当我们面对这些问题时,不要再自责、抗拒、逃避……去正视它,接纳它,想办法改变它。
了解这个规律或者真相之后,再来看如何培养一种好习惯!
首先,选取你喜欢的、内心能接受的、能为你解决眼前问题的、能助你的生活、工作或者学习的。
只要符合其中一项就行,因为我们的天性驱利避害,只要有利于自己的就是符合天性的。
我在三年前选择我的副业时选择的是看书写评,因为首先我喜欢看书,然后读书后的书评既可以发表我的平台为我带来阅读量,又能提升我的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还能充实我的书架,最最划算的是无形中为孩子积累了一笔心灵财富,真的是一箭N雕啊!
其次,懂得舒适圈边缘这个概念,并且能将它发挥到极致。(请看附图)
想要让自己高效成长,必须让自己始终处于舒适圈的边缘,贸然跨到困难区会让自己受挫,而始终停留在舒适区会让自己停滞。
那么如何才能把舒适区边缘这个词淋漓尽致的发挥在日常生活中呢?
比如,你想早起。首先让自己早睡。如果你每晚在12:30睡,那么你的舒适区边缘就在11:30到12点之间,请在这个时间段让自己每天去早睡,去适应,相信你能做到!
再来看看我,最初我看书的频率是两周一本书并写出书评。渐渐的,我看书的速度和写作能力有所增强,我看书的频率转变为一周一本并写出书评。现在,我的看书频率是两天一本并写出书评。可以看出我始终让自己处在舒适区边缘,绝对没勉强自己,但是当能力提升时自觉就会提升速度。正如那句话:我也想低调,实力不允许啊!
再次,不要急于求成,学会延迟满足。
延迟满足更是有耐心的表现,要知道社会中的精英通常是那些更好地克服天性的人,他们的耐心水平更高,延迟满足的能力更强!
想一想,爱迪生如果没有耐心,就不能坚持做1600多次实验,那么他一定会与电灯泡完美错过。
而我也同样很有耐心哦!能有耐心的读书三年,这不算什么!能三年读100本书这也不算什么!能在三年里写下100本书的书评,平均约1100字,这也不算什么!能坚持读散文、长短篇小说、励志书籍、心理学书藉、绘本、儿童文学等不同文体的书籍,这也不算什么!能坚持三年写书评,而平台粉丝最多才200多人,这才能完美诠释我真的很有耐心!
最后,行动起来。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话我最近才懂得它的含义。任何人只能教会你怎么去做,而最终决定成败的还是你自己!只有你自己想学、努力去学、懂得学习方法,才能书写成功的人生。
就像本书,从我们大脑认知的规律讲到我们外在能力的学习原理和方法,知识性很强,也很有深度,读起来很接地气、极易懂,给人以醍醐灌顶、受益匪浅之感。
但是仅仅这样我们就拥有书本中的知识了吗?并没有!
我们不去实践书本中的方法和技巧,就永远不会真正感觉到它的实用性,也永远不会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就比如我光读书不输出,几天后就会忘记书中的重点内容,几个月后也许会忘记书名。
所以,觉得本书有用就标记下来,摘抄出来,去实践,去反馈,你会有更加独到体验!
我喜欢本书中对于“真正的觉醒”的解释:真正的觉醒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渴望,立足长远,保持耐心,运用认知的力量与时间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