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记忆的长河中,总有些瞬间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我们的心灵深处。那是一个阳光斑驳的午后,四岁的儿子眨巴着清澈如水的眼睛,一脸认真地问他爸爸:“爸爸,麦当劳和肯德基,到底是哪个‘大’呢?”
我和他爸爸闻言皆是一愣,心中暗自揣摩,这孩子究竟是从哪个维度提出这样的问题。毕竟,在我们成年人的世界里,“大”与“小”往往是相对而言,需要具体的参照物来界定。
我尝试着引导孩子,将话题引向更具体的层面:“宝贝,你是想说麦当劳和肯德基里的薯条谁家的更粗更长,还是汉堡包谁家的个头更大,又或者鸡翅谁家的分量更足呢?”我满心以为这样就能解开孩子的疑惑,却不料我的提问反而让他更加焦急起来。
他小小的眉头紧锁,眼眶里开始泛起泪光,委屈地哭喊道:“不是这样的,妈妈!我就是想问他们到底谁大,你怎么就不明白呢?”
他爸爸见状,职业的敏锐性让他第一时间想到了企业的规模和业绩。他俯下身来,温柔地哄着孩子:“宝贝,爸爸知道了,你是不是想说麦当劳的公司比肯德基大呀?因为麦当劳的业绩好呀,分店也多呢。”
然而,这番解释并没有让孩子释怀,反而让他哭得更加厉害了。他边抹着眼泪,边抽泣着说:“不是的,爸爸,我不是问这个,我就是想问他们到底谁大嘛!”
看着孩子那不被理解的模样,我的心里五味杂陈。我意识到,我们成年人或许已经习惯了用复杂的思维和固定的框架去看待问题,却忽略了孩子眼中那简单而纯粹的世界。
我轻轻地擦去孩子脸上的泪痕,温柔地问道:“宝贝,爸爸妈妈可能没有你想得那么聪明,所以不太理解你问的‘大’是什么意思。我们想到的只有地方的大小,你能不能告诉妈妈,你看到的是他们哪里大呢?”
孩子抬起头,用那双充满泪水的眼睛望着我,哽咽着说:“麦当劳门口坐的是麦当劳叔叔,肯德基门口坐的是肯德基爷爷,谁大你们都不知道吗?”说完,他又委屈地哭了起来。
那一刻,我和他爸爸相视一笑,心中恍然大悟。原来,孩子眼中的“大”并非我们成人所理解的业绩、规模或空间大小,而是如此简单、直接且充满童趣——他关注的是门口雕像的形象大小。
我们不禁拍大腿大笑起来,笑自己的过于用脑,也笑孩子的纯真无邪。孩子的这份纯真,仿佛一股清泉,冲刷着我们被世俗污染的心灵。他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往往忽略了身边那些实实在在、真诚具体的事物,而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了虚幻的时空中,那些过去、未来和心智制造物的虚构里。
回想起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孩子身上闪烁着灵性的光芒。他用他那颗未被世俗沾染的心,提醒我们要与当下的具体事物临在,要用心去感受这个世界的真实与美好。
我深思着,我们常常在寻找生命的意义,却往往忽略了生命本身所赋予我们的最宝贵的礼物——那颗纯真无邪的心。孩子用他的“发现”与我们互动,而我们却用“思维”去回应,这本身就是一种错位。孩子的“发现”是源于生活的真实体验,而我们的“思维”则往往受限于过去的经验和固定的观念。
孩子的哭泣,并非因为无知,而是因为我们无法与他心心相印。他渴望的是那份纯粹的连接,那份无需言语便能彼此理解的默契。而我们,却常常因为思维的束缚,无法真正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各有各的思维方式,各有各的角度和立场。这些差异,有时候会成为我们彼此理解和交流的障碍。但正是这些差异,构成了这个世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在彼此的摩擦和碰撞中,我们懂得倾听和包容,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这些经历,让我们变得更加成熟和睿智。
而这一切,或许正是造物主创造这个游戏世界的初衷——让我们在相互的磨砺中,不断成长和完善自己。
孩子的这个问题,不仅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思维方式,更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的感悟。放慢脚步,去用心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用一颗童心去看待这个世界,去发现那些被忽略的美好。
每当想起那个午后,想起孩子那双清澈如水的眼睛。那双眼睛,仿佛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内心的真实与渴望。它提醒我,要时刻保持一颗纯真的心,要用心去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与真实。
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一切。如耶su所说:你必须重新做回到孩子,要不然便无法踏进天国。
我发现,原来每一片叶子都有它独特的形状和颜色;每一朵云都有它自己的故事和轨迹;每一个人都有他独特的魅力和价值。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物,却构成了这个世界的奇妙与美好。
用心倾听孩子的声音,用心理解孩子的需求和感受。孩子的世界是如此简单而纯粹。他们不会因为世俗的偏见而失去对美好的追求;他们不会因为成人的规则而放弃对梦想的执着。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与真实。
其实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一个孩子呢?只是被一颗疲惫分别心污染了我们纯无暇的本性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