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从小就是个乖乖的孩子,父母对他管教很严厉,而小A也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习惯于唯父母之命是从。在家里,他除了学习什么都不干,有时候忍不住想要给父母搭把手,父母也以学习最重要为由,干脆利索的打发了他。
那年他考上了大学,却忽然发现自己需要独自一个人前往一个陌生的地方。莫名的恐惧不断压倒着他的心,让他痛苦不已,而长期养成的习惯,使得他连一个诉说的朋友都没有。
最终他依然成行了,可是到了大学之后,他虽然学习依然能够保持优秀,但是在生活技能方面,完全陷入困难的境地。
这种问题逐渐表露于同宿舍的同学脸面上,他渐渐感到不安,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在他心理,父母似乎成为了他世界的罪人——因为你们的什么都不让我做,现在才让我成了一个仿佛笑话的人物。
大学的第一个学期末,他回到了家。似乎一切又要恢复原样,但是他这次忍不住发了脾气:我发现自己是一个只会学习的废物!
父母觉得他是遇到了什么不开心的事,反而百般体贴,原计划让他到一个朋友那里实习锻炼,结果因他的心情不佳亦未成行。
而小A并不是一个生活的懦弱者,他在之后的人生中勤奋的学习,不但要学大学知识,更多的要学习生活技能,他过去的优秀再也没有回来到他的身上。因为他发现,自己的改变微乎其微,似乎人生从此已经定型。
然而他并不满足,继续研读别人的思想,最终在大学毕业之后,又过去了近五年,终于完成了心理过度,完成了性格的新的突破。
小A的故事曾经给我以深刻的印象。后来我发现小A的身影出现在更多的人的身上。于是我开始告诫身边的朋友,对孩子要学会放手才行。
什么是放手呢?放手不是对孩子完全的不管,而是要作为父母,尽到自己对子女最大的责任——教会他们生活。
有人说,生活还不简单么?难道也要学?那是当然。
试想一个人天生本来就会穿衣服,做饭吃么?本来就会自来熟一般融入一个新的环境么?
当然不是啦。或者说人本来是会的,但是后来又被我们的教育给掩埋掉了。
而孔子曾经在他的《论语》中提到,教育,其实本来不是教知识文化,而是教他做一个人。所以儒家搞了一套礼法的教育制度,虽然很受后来人的诟病,但是不得不说是一套现实可行的社会化方式。所以我们看,古代的书生,除了部分的书呆子,绝大部分并不在人的最重要关节——交往能力上犯迷糊。
推古及今,我们或者也要反思一下,在一个家庭环境之中,什么都不让干的小朋友究竟好不好呢?
或者我们自作主张为孩子安排好一切究竟好不好呢?而孩子究竟应该生活在父母的阴影之中,还是更早的学会独立更重要呢?
或者,我们真的应该放手一下,在教会孩子一些生活技能的同时,更注重让孩子自己做的能力。如此,首先不会产生一个不知道自己怎么生活的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