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学情境的创编。
上学期的目录课依托于神奇校车数学书之旅,通过“旅游路线图”的形式把每个单元的内容串联起来,目的在于让学生用联系的眼光看待每个单元知识,形成知识串。本学期依然采用神奇校车之旅创设情境,但单元知识采用“数学地图”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眼前,更能凸显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两种形式没有优劣之分,只是设置的目的不同。
2.添加“有趣”元素。
小学生天性好玩、好动,注意力很容易分散,自制力也不够强,对新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要想使学生保持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就不能只以单一形式进行,不然就会把学生刚刚点燃的兴趣火花熄灭。在教学中我们要抓住儿童的这种心理特点,变换激趣方式,创造一种轻松愉快、和谐风趣的课堂气氛,就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逐步引起并加强学生学习兴趣。延续上学期“有趣”的单元名称创编,对这学期的每个单元的名称也进行了创编。有趣的名字,吸引了所有学生的注意力,都想去自己感兴趣的单元一探究竟。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先来猜一猜,“有趣”名字的背后究竟是我们要学的哪一个单元,加深对此单元的印象。
3.有效提问,促进学生深度思考。
“答案不能推动思维的发展,真正能推动思维发展的是问题。要创新,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问愈透,创更新。”这是陈晓燕老师和于芳老师在《学会思考——小学数学教师批判性思维教程》学会提问章节提到的李政道先生的一句话。有效的提问,能帮助学生深入思考知识之间的联系。本学期目录课除了问单元知识与之前的知识有什么联系以外,还提出这样一些问题:“如果让你对这些单元进行分类,你想怎样分?为什么这样分类?对这些单元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吗?”分类的目的是在于让学生更清楚地看出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并对将来的学习做一些铺垫,初步感知数学的四大领域“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由学生的作业可以看出,学生的分类标准有从数学本质出发的:按计算、图形、其他、综合实践分为四类,也可以按计算、统计、时间、其他分为四类。有从自我感知出发的:把内容比较多的单元放在一起,内容比较少的单元放在一起。
经过这两个学期的目录课尝试,发现这样的目录课对于学生来说很有必要。能使学生心里装着一本书的整体内容框架,对本学期将要学习的知识和相关联系也有自己的认识与理解。同时,也能让学生发现:利用好一本书的目录,既有利于整理知识,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使书越读越“薄”;又能够促使学生在预习、复习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自主意识,培养学习能力。例如,到学期末,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再次进行全册书知识的梳理,让整理复习课与目录课遥相呼应,这样学生一定会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评析】整体优先是人认知的规律,把这种规律应用到目录课的教学中,是很好的尝试。我们现在都在提单元整体教学,要用整体的视角去优化教学,同样还需要用整体的视角去审视整册教材的教学。不仅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是让学生看到知识之间前后的联系,让整个学期的学习做到“心中有数”。
另外,从反思的角度出发,可以结合前后两次目录课实施的情况进行对比,正视存在的问题并借此加以优化,充分体现出了反思对于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