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下这篇读书笔记的时候,手中刚刚放下伍尔夫《漫谈伊夫林》。伍尔夫读伊夫林日记写下随笔,在遥远的百年之后,一个中国普通读者在读完她的日记,写下自己的感悟。
弗吉尼亚·伍尔夫 英国女作家、文学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意识流文学代表人物,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
1915年到1941年,从33岁到59岁,伍尔夫日记真实地记录了生活及创作的点点滴滴。正如她在“漫谈伊夫林”中写到的,不需要掩饰,读者要求的是真诚、细节、内容,伍尔夫用敏锐的笔,将所感所悟,喜怒哀愁细腻地展现出来。
伍尔夫是幸运的女人,她的精神伴侣伦纳德一直陪伴在她身边,无论健康还是疾病。日常生活中,伦纳德精心照料和无条件爱的呵护,使得伍尔夫创作的激情得以持续输出。他是伍尔夫小说的第一位读者,也是一名优秀的作家。在他的欣赏与鼓励下,伍尔夫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优秀作品。日记中写到:当沮丧、烦躁,陷入绝望的伍尔夫,将刚刚完成的《岁月》初稿交给伦纳德看时,她的心情“像是抱着一只死猫”,伦纳德读后却是热泪盈眶,称赞“这是一本了不起的书,非同凡响”,伍尔夫顿时高兴得手足无措,俩人甚至冒雨去买烟花庆祝。
“我意识到自己不需要任何刺激就能如此快乐,而我曾经以为是那些刺激构成了幸福”。伍尔夫是幸福的,可以尽情的做自己喜欢的事——写作。
1929年,伍尔夫的代表作《一间自己的房间》出版,销售不错。伍尔夫日记中轻松的文字,显露出这位作家女性活泼的一面,“成名感觉很糟——我前所未有的富有,今天还买了一副耳坠”。她感觉自己能随心所欲的花钱,不必大惊小怪或是焦虑不安,更重要的是她对自己挣钱的能力信心十足。
在她生命的最后三年里,战争一步步逼近伍尔夫的生活。“一切都变得毫无意义”,防空警报时时响起,一次次的空袭,朋友的离去,令她饱受精神抑郁的困扰。伍尔夫和丈夫一手置办的伦敦的家被空袭炸毁,伤心和无助之外,伍尔夫却感到一种解脱,一种轻松。“一无所有”的她,远离伦敦,搬到了物资匮乏的英国乡村。
“在生命受到威胁的阴影下审视每一个日子” 这个阶段,伍尔夫常感到文思泉涌,她告诉丈夫自己还想再活十年,完成要写的书。
读书、写作、散步、听音乐、刺绣、观赏乡村日落,她努力的感受着生活的美,审视着每一天。伍尔夫一直用自己的方式——思考,抵抗着这个世界,抵抗着战争、入侵。
这本精致的伍尔夫日记,让读者多视角,更细致的了解这位忧郁的传奇作家。感谢她的文字,跨越百年时空带给我们的思考,让我们有幸领略到她的秘密花园。
-End-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