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喜欢写毛笔字,已经瞎练了二十多年了。
当然这个二十多年,只是说从接触毛笔到现在的一个时间跨度,与“一万小时定律”里面的专注练习时间是没有关系的。这一两年来,随着自己读相关的书法理论书籍,从网上看相关的视频教学,突然明白了一件事:毛笔就是一个工具,得有老师都才能入正门。
其实,毛笔在古代,就是一写字的工具而已,远没有现代人看上去的那么高深莫测。这个工具与现代人使用的硬笔相比较,又有自己的特性,因为笔头材质是动物毫毛,所以很软,在书写的过程中,找到着力点的感觉,是能否写好字的关键。而现代硬笔,就不需要这方面的特别训练,就可以直接书写了。
既然是工具,那么工具的使用就要将前人的经验传承下来,这样才能更快掌握这个工具。比如木工里面的锯、刨等工具,如果没有师傅手把手的教,自己瞎摸索,最终的结果就成了民间所说的“蹩木匠”,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只要是传统工艺的传承,最好要有师傅的口传心授,才能避免少走弯路。
自己从小写字,就是从一本初中时的《中学生字帖》开始,当时练的柳体,非常可惜的是自己当时没有老师引导入门,在临字的时候基本是看着字帖,还是按自己的方式写,所以最基础的间架结构也没有临好,更不用说笔法的提拔使转了。并且最可怕的是,字不但没有练好,而且还养成了一些坏习惯,方向错了,下的功夫越多,错误反而巩固的越牢固了。
在2008年,遇到一位写字的高手,看了我的字,说可惜可惜,柳体已经练死,错误太多了,现在最好是新换个体练一下,要么隶书练练笔力,要么行书练练灵动。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在那个师源贫乏的时代,自己瞎写一气,连个领进门的师傅也没有福气遇到,所以是在歧路越行越远,再回头时,发现积重难返了。等这几年,再慢慢从头来改正时,一是没有了耐心,二是时间也不充裕了,所以静心来临写的时候,还能有点感觉,一旦放开了自己写,真是写的惨不忍睹,不能入目。
年龄越大,相关书籍看的越多,专注练字的时间越长,才越来越认识到,写字这件事,关键得有个明白的老师引导,知道一些基本道理以后,再去自己下功夫,才能有进步。其实,世间事,除了写字,很多事也是如此,既成的经验如果得不到延续与继承,非要自己摸索,只会误入歧途。
既然有桥,还干嘛非得摸着石头过河?
以后还要习字,有些道理知道,还要践行:1万小时定律、精临加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