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明知是梦先抽身 回首来处似海深
鲁西南广袤的土地上,古往今来,上演了多少才子佳人的辛酸往事。
在这“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文化熏陶下,至今许多人家漆黑的大门上还贴着那“春风夏雨秋月夜,唐诗晋字汉文章”的楹联,门横上悬着“书香门第”四个大字。众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亘古不易。旧时的读书人,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这也许是他们一生的期望。
故事发生在1926年(即民国15年),主人翁是这家蔡姓人家。时间已是深冬,夜色深沉,蔡家堂屋里灯火通明,屋门半掩着,正中堂上挂着一幅华佗老爷的像,像两侧大红纸上写着:医德无私消疾苦,神庥广布免沉疴。像下是一张八仙桌,两把太师椅。堂下八仙桌左侧的太师椅上端坐着这家女主人-蔡郝氏。这人生的秀气,二十五六的年纪,近一米七的个头,上身穿着青白色大襟褂,脚蹬三寸金莲鞋,左手提着一串雕佛檀木念珠,右手拿着一个半米多长的玉嘴铜锅烟杆子,吧嗒...吧嗒...的抽着,一边还不停咳嗽着,蔡二嫂竟这样一坐点滴到天明。
“二嫂,不好啦,二哥出事啦!”
“咋啦,书武,你慢慢说”
“县城宪兵队送来消息,让咱们出板车去拉我哥。”
“啊,到底出什么事嘛?”
“捎信的人没说”,书武叉着腰,扶着堂屋门,喘的上气不接下气。
“快去快去”,书武应着就往大门外跑,郝氏追到大门口,倚着大门框,差点摔倒,望眼欲穿,捂着心口,定是那心口痛的毛病又犯啦。
到了太阳平西,书武拉着人回来啦。
“哎呀,人怎么这样啦!这才去了几天。”郝氏哭噎着说道。
只见板车上的蔡仲文眼睛半睁,面容消瘦,神昏谵语。
“快抬到屋里去”,书武一边说着,一边招呼人往屋里抬,左邻右舍听着“啊啊呀呀”的哭声,都来到蔡家院子里。
“快!快去李庄请生先生。”郝氏踱步往屋里走,转头给书武说。
一袋烟的工夫,生先生坐着独轮车来到啦。
一阵寒暄之后,那老先生来到屋里便给仲文号脉。
郝氏迫不及待的问:“生先生,孩他爹怎么啦?”
“仲文脉象滑数,心气不足,神志不定,怕是受了惊吓......”
说着在打开的高丽纸上写下药方:牛黄(另研.一两二钱) 犀角(另研.二两) 雄黄(另研 八钱) 乾山药(十两) 白蔹(七钱半) 羚羊角(一两) 麝香(一两) 龙脑(一两) 人参(去芦.二两半) 蒲黄(二两半) 白茯苓(去皮.二钱半) 芎藭(一两六钱半) 柴胡(一两六钱半) 杏仁(另研.一两六钱半) 桔梗(一两六钱半) 防风(去芦.一两半) 白术(一两半) 白芍药(一两半) 麦门冬(一两半) 黄芩(一两半) 神曲(一两半) 当归(一两半) 阿胶(炒.一两七钱半) 大豆黄卷(一两七钱半) 肉桂(一两七钱半) 干姜(七钱半) 金箔 甘草(五钱)大枣。
“此方清心豁痰、开窍醒神,让仲文吃吃看吧。”
至此,蔡家堂屋里连夜灯火通明。谁料到,那蔡仲文来家没半月,撇下一妻三小,早归道山啦。
真可谓:
寒窗苦读实可伤, 一生期许涅槃堂 。
门无过客窗无纸, 炉有寒灰席有霜。
病后始知身是苦 ,到头都为他人忙 。
青山一道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