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是写景抒情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即在景物描写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正如王国维先生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物皆著我之色彩”。说的是文章写景和抒情的完美融合。今天我们就来看词《沁园春·长沙》是如何做到情景交融的。
词的上片表现最为明显,作者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选取了极具典型性的意象“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来描写。句句是景,但句句是情。
“万山红遍”句,“万”描摹出了群山叠嶂之态,“红”则寄寓了作者火热的革命情怀,“遍”绘出了万山红得彻底的壮美景象;“层林尽染”句,“层”写枫林重重叠叠之貌,“染”写树色之艳;“满江碧透”句,“漫”写江水满溢之状,“透”写江水清彻。而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作者要正要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我们很自然地就可想到红色的革命烈火已蔓延至中华大地的每一个角落,而且还很有可能愈来愈旺。而接下来的“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作者用“争”写行船之奋,“击”写雄鹰之健,“翔”写鱼儿之乐。我们更是可以大胆联想到民众充满革命热情,大家都在努力为革命的事业添砖加瓦。
由此,一副幅色彩斑澜、生机盎然美丽的湘江秋景图就展现在了读者的视野里: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看满江秋水,碧绿澄澈,船只争相前行。仰视,雄鹰在空中展翅高飞;俯瞰,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写作背景,我们自然可以这样理解诗歌:词人面对美好秋景不禁赞叹“万类霜天竞自由”,这赞叹中充满着积极向上的革命精神和词人对美好前景的无限憧憬。无论是树叶经霜变红似染过的“万山”,还是湘江中百舸争流的场面,或是搏击长空的雄鹰和水中自在来往的游鱼,都是经词人眼中筛选过的景物,经过词人主观情绪浸染,这些秋景不再处处是“愁”,而是洋溢着热烈、喜悦、乐观、昂扬向上的情绪。如此情景交融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好了,今天分享就到这里,明天我们一起看《雨巷》象征手法的运用。最后,欢迎大家留言、评论、转发、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