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学Q12这个工具:
2016盖洛普再全球进行了敬业度调查,一共调查课180多W人、300多次专项调研,涵盖230家企业、73个区域、49个国家。得出结果后明显发现员工敬业度前25分位与后25分位的公司差别极大。
实施Q12的目的是什么?
a)评测员工敬业度和基层工作环境
b)帮助管理者动员你的团队成员参与改进工作环境
c)为管理者提供一套科学而实用的带队伍的方法和工具
d)提升个人、团队和组织绩效,实现个人与企业的双赢
Q12是什么?
1935年由乔治.盖洛普博士创立,在全球建立了40多个盖洛普咨询的分公司,率先使用科学方法调查民意,调查网覆盖世界60%的人口和70%的产值,盖洛普博士被《生活》杂志评为100年来对美国历史影响最大的人之一。
乔治.盖洛普博士通过对12个不同行业、24家公司的2500多个经营部门进行了数据收集。然后对它们的 105,000名不同公司和文化的员工态度的分析,发现这12个关键问题最能反映员工的保留、利润、效率和顾客满意度这四个硬指标。这12各问题就是Q12。
为什么是这12个问题?而不是其他的呢?
a)因为这12个问题中至少与4个业绩指标的某一个有联系;
b)10个问题和“生产效率”有关;
c)8个问题和“利润率”有关;
d)6个问题与大部分业务指标紧密联系:
e)5个问题揭示“员工保留率”的联系:员工流失,不是因为公司,而是经理;
f)前6个问题满足员工基本需求,产生归属感的关键问题,这些问题提供了催化作用的具体内容
Q12不是员工满意度调查、群众评议领导、举报箱,Q12是一个测评的工具,针对基层工作环境和员工敬业度的的工具,毕竟管理是需要测评,测评也是为了管理。
根据盖洛普路径的描述,Q12是用来测量一线经理行动的效果,不是说高层就没有责任,高层奠定了公司的组织文化、组织氛围,部门一定会受到影响,只是填写Q12的大部分是员工,所以结果更多是针对一线经理的。盖洛普前面4个路径推动后4个路径;前4个软数据,是虚的东西,后4是硬数据,直接测量你是否有效。路径1发现优势:确定了一个人的优势;路径2因才适用:将这名员工派去做能发挥其优势的工作。如果前两步走错,那么无论后来如何鼓动和培训员工都将无济于事。Q12主要是测量路径3和路径4。
Q12的12个问题分成4个层次:我的获取(大本营)、我的奉献(一号营地)、我的归属(二号营地)、共同成长(三号营地)。
大本营(我的获取Q1-Q2):刚加入公司/晋升,处于攀登的初始阶段。在这阶段,人的需求是最基本的:岗位有什么要求?能挣多少钱?路途是否远?有电脑吗?等等。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就有了做好工作的基础。
一号营地(我的奉献Q3-Q6):过了一段时间,你已爬到一定高度,视角发生变化。开始问:我是否称职?(问题3)在目前岗位上干得好吗?别人认为你优秀吗?(问题4)如果不是,他们怎么看你? (问题5)他们是否会帮助你? 如果回答都是积极肯定的,会感觉自己是有价值的,被人关心和尊重的,就会拥有信心,投入工作。
二号营地(我的归属Q7-Q10):继续攀登,眼界拓宽,环顾四周,在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时,就会问自己:我是否真的属于这里?其他人是否也像我一样有追求能贡献价值。如果答案为“是”,他就会感到被接纳,更加投入的工作,毫无保留。这里真正想知道的是员工是否适应环境。
三号营地(共同成长Q11-Q12):这是攀登的最高阶段,你想急于看到每个队友都有所提高,你想把事情做得更好,在这一阶段,每个人都在学习,追求进步,并相互促进,并能找出最有效的工作办法。
Q12的问题解读:
Q1 我知道对我的工作要求(要求明确):这是最基本的管理,对员工来说又是最重要的。管理者要尽可能清晰定义:岗位的职责要求是什么?应该输出什么样的工作结果?如何界定工作结果?界定工作结果不一定都是由主管来做,而可以由员工先提出如何界定,主管和员工一起来探讨。
Q2我有做好我的工作所需要的材料和设备:主管的主要职责之一是提供资源支持。在考虑需要的材料和设备时,围绕着“是否会给客户带来价值”,这是重要的判断标准。有时候,员工需要某个设备,并不是因为“必需”,而是因为“其他人也有”。碰到这种情况,主管要做好沟通,必要时要说“不”,并给予解释。信息也属于材料和设备的范畴,告诉员工“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同样重要。
Q3 在工作中,我每天都有机会做我最擅长做的事(每天擅长):“用人所长”是管理者的责任。主管需要帮助员工认清:什么是他“擅长的”,什么是他“想做的”,“想做的”并不等于“擅长做的”。主管要跟员工一起探讨,帮助他分析。其次,需要一定的授权,要结果导向,不要过于干涉做事的方式。
Q4在过去的七天里,我因工作出色而受到表扬(每周关注):帮助员工出色完成工作是管理者的责任。员工最需要的是认可,而不一定是物质的回报。作为主管,要及时关注员工的工作输出质量,及时表扬并表扬具体。同时要注意,在员工绩效不佳时,要及时指出。
Q5我觉得我的主管或同事关心我的个人情况(关心个人):关注的是员工的安全和尊重方面的需要。如果能被人关心,就会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有助于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从而提高效率和业绩。一个主管很难做到对团队的每个人都了如指掌,有时候主管在表示对员工的关心时,可以曲线救国,让其他人去标示关心。
Q6工作单位有人鼓励我的发展(个人发展):这也是考察尊重和价值认可的需要。如果有人关心其发展,他就会觉得自己被关心、尊重,就会激发其更投入工作,提高效率和业绩。发展,并不仅仅指职位上的提升,还包括工作职责的拓展,软技能的提升等。主管要通过绩效管理的辅导和沟通,通过IDP等工具,让员工知道你在管理他发展,帮助他进步。
Q7我认为在工作中有人重视我的意见 (意见受重视):关注的是,是否属于一个团队,意见是否被听取。其核心是“倾听员工的呼声”,要给每个员工发表意见的机会,但不是必须采纳。要避免:征求意见之前就已经做出了决定,或是征求意见后,没有任何解释就反其道而行之。
Q8公司的使命/目标使我觉得我的工作重要(工作重要):关注的是,让其感觉到自己是组织的一员,自己的工作与组织目标是一体的。除了沟通清楚愿景、使命和目标外,也要帮助每个人寻找工作的意义。不仅仅是“搬砖头”,也要告诉他们在“建教堂”。
Q9我所在的团队中,每一位成员都聚焦于高质量的工作 (同事聚焦工作):关注的是自己的价值是否与团队其他成员一致,如果是,就有了安全感和荣辱感。因此,主管要建立追求卓越的文化,并从分工、合作、流程、效率等方面保证团队中每个人的高质量工作。
Q10在团队中,我有非常要好的朋友 (团队有好友):朋友往往是价值相同的人,朋友能在“我需要你时,有求必应”,值得依赖和信任。因此主管要创造机会让团队成员在工作之外聚在一起,相互了解,建立信任。
Q11在过去的半年,有人和我谈及我的进步 (谈及进步):员工关注其进步了,实现了价值,并被注意到。主管要记录员工的进步,善于找机会指出员工的任何微小进步,并要求员工对自己的进步跟踪。
Q12在过去的一年,部门为我提供了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成长机会):员工的成长是除薪酬外决定员工去留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主管应该负责为员工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各种学习方案并指导员工进行选择。
如何实施Q12?
一、制定对象:对哪些组织、哪些人进行测评
二、问卷设计: 区分部门、司龄、学历、年龄、岗位层级
三、结果分析:敬业阶梯理想状态是从下往上,分值应从高到低。
a)找出3项最低的顶级回答进行分析(尤其要关注底层的问题)
b)如果对于某一问题,答5分和1分的人都很多(分裂阵营),要关注
c)如果某一问题分数比较分散(可能是沟通的问题)要关注
d)比较直属报告( “主动脉” )与管辖报告( “微循环” )的分值区别
d.1)公司的报告和部门的报告区别;
d.2)BU的报告和部门的报告区别;
d.3)部门的报告和部门内小组的区别;
典型情况——“高山病”:高山病是通过四层次来判断的,Q12是循序渐进的问题,应该是从高到底。如果是从底到高,那么这是高山病,每层敬业阶梯第一个问题的分值应高于同层其它问题的分值,否则应属亚“高山病”。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工作场所,关键在于满足员工在大本营和一号营地阶段的各种要求,这也正是你应该集中投入时间和精力的地方,如果员工们在较低层次的要求长期得不到解决,那么你此后所做的事对他们将毫无意义,反之如果满足这方面需求,那么,其余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典型情况——“错位”:高分:8、公司使命/目标使我觉得我的工作重要;低分;3、在工作中我每天都有机会做我最擅长做的事。
典型情况——“员工抱团”:高分:10、我在工作单位有一个最要好的朋友;09、我的同事们致力于高质量的工作;低分:5、我觉得我的主管或同事关心我的个人情况;4、在过去的七天里我因工作出色而受到表扬
典型情况——“无米之炊”:Q2分数低于Q1分数,缺少设备及完成任务的资源;没有炮弹。
典型情况——“分裂阵营”:某一道题评分1-2的和4-5分的人数数量差距不大;这属于矛盾内容
典型情况——“得分分散”:某一道题评分1-2-3-4-5分的人数数量差距不大;这属于无效内容;
四、改进跟进:得出分析报告后,找测评组织一起测评,好得(2-3个)继续保持,选择出3个需改进的劣势项。针对每一个问题执行行动计划,做好负责人、监督人、跟踪人的安排,做个甘特图随时跟踪。
回忆第一次:
没有区分部门、司龄、学历、年龄、岗位层级,通过问卷星,发给组织成员,匿名填写,也没有做什么宣传。得出结果后,也没有正规的分析,没有把问题联合一起看,而是单个问题的研究,然后针对最低分的TOP3项目,开展针对性的改进。就非常的简单,也不需要做复杂的分析,缺啥补啥。改进后的半年再做一次Q12,看看得分有没有变化,没变化再复盘。
第一次的出来得分数判断不了高低,也不知道标杆的Q12是多少,不知道自己做的好还是坏,所以单纯针对低分的改进就好了,接下来半年重测的,就是一次比一次好就行。
回忆第二次做:
区分了部门、司龄、学历、年龄、岗位层级,然后还在早会上做了宣导。分析结果也没有联合起来看。因为联合起来看,会发现数据很奇怪。亚高山病一直存在,错位情况也偶尔会出现,这有可能是因为中国人比较内敛,不喜欢得罪人,有担心的考量把,~所以还是针对单个问题分析的。
我觉得Q12还是得根据自身情况,增加一些问题(自身通过观察、访谈得到得不好的信息),给这些问题设置一个权重,结合来一起评估。Q12的测评结果没那么重要,要看改进方案,改进方案到底对不对,改进了之后员工反馈咋样?团队士气、工作氛围、员工工作态度、流失率指标咋样,要通过这些观察,如果方案对了,那么Q12的结果是对,因为力往问题使了。后面Q12就可以继续用。如果要创新使用,就试点,找氛围最差的、反响最差的组织来尝试,这样你才好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