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之前
一开始以为这本书不好读,读完第一部分后,发现不是这样。
有一段时间是这样的,当学习怎么学习,怎么升级迭代认知,听到这些词语,甚至是和这些词语挂靠一点边的就抵触。我也曾是一边学习一边否定,否定之后再去反思,觉得可能错的是自己。但还学会了即使知道错了,也不会怪自己。成长从来都是另一个镜像世界,和自己共同成长,要经常哄自己的大脑,在成长逆本能和大脑习惯性喜欢的两个世界里自由穿梭。
《习惯的力量》这本书共三部分,第一部分有三个章节。下面来做第一部分前两章节的读书笔记。
1.会讲故事吗
书的前言部分是先来讲一个故事。
34岁的丽莎 ·艾伦,从16岁开始吸烟喝酒,之后大部分时间和肥胖作斗争,借债,生活一团糟,直到30多岁丈夫要跟她离婚,她自暴自弃,想完成最后一个愿望,去看金字塔。在去开罗的路上,她重新变了一个人。现在34岁的她,苗条充满活力,有着两条长跑运动员的腿,看上去比档案照片上的自己要年轻10岁,是科学家最喜欢研究的对象。
这样的故事会吸引着你继续读下去,第一部分是围绕习惯如何在个人生活中产生来展开说的。回头看自己的阅读体验,就是被一个个故事吸引,最后不但故事读的津津有味,也知道了为什么会这样,对于作者的观点,也想着怎么能马上用起来。
因为要做读书笔记,再重新读一遍,对我还有启发的是,会讲故事真的很重要。比如这本书也是在讲道理,就那么多道理,如果直接说给我们听,会觉得没趣味。可是故事就不一样了。我一早就知道这个道理,但最近读书,不只是这本,也读张佳玮的书,发现他把一个在上海弄堂卖臭豆腐的阿婆都能写的那么有生活味,连回忆起时,都好像听到了豆腐下到油锅里的滋滋声,翻滚,冒着白气,从不吃的我也被勾起食欲。平凡的阿婆和阿公的故事,被他写的好像一个人一生的光阴都被温暖在了那个弄堂里。也又一次深深明白一句话:做好你的功课,早晚都要做好你的功课。
2.习惯回路:暗示——惯常行为——奖赏
第一章故事主人公名字叫尤金· 保利。他得了病毒性脑炎,昏迷10天,濒临死亡,醒来后,恢复的让医生惊讶。但尤金的妻子贝弗利还是很担心,她发现这次生病改变了自己的丈夫。比如,每个星期都搞不清日子,不管医生护士们自我介绍了多少次,他依然记不住。回到家,更怪异,尤金不记得自己的朋友们,有时候在早晨,他会起床走进厨房给自己煎培根鸡蛋,然后回到被窝,打开收音机。40分钟后,他会把同样的事情再做一遍。然后再重复。
科学家拉里 ·斯奎尔 有30年研究记忆神经解剖学的经验。他对尤金的研究,得以和成百上千的研究人员一起给我们打开一个新世界,他们已经重塑了我们对习惯运作机理的理解。
比如,即便有些人记不住自己的年龄或者几乎什么都记不住,但身上依然会出现看上去复杂得不可思议的各种习惯,你会意识到所有人每天都在依赖相似的神经过程生活。我们会看到影响众多选择的潜意识背后地理,从表面上看,这些选择都是理性思考的产物,但实际上是我们大部分人几乎没有注意到或不能理解的欲望在发挥着影响。
尤金生病后记忆有极限。他画不出自己所住街区的地图,但他每天早晨出去散步,别人问他住哪里,他不知道,但他都能准时回来。
我们大脑有一个由三步组成的回路。第一步,存在着一个暗示,能让大脑进入某种自动行为模式,并决定使用哪种习惯。第二步,存在一个惯常行为,这可以是身体,思维和感情方面的,第三步则是奖赏,这让你的大脑辨别出是否应该记下这个回路,以备将来之用。
慢慢地,这个由暗示,惯常行为,奖赏组成的回路变得越来越自动化。线索和奖赏交织在一起,直到强烈的参与意识与欲望出现。
习惯并非确定不变。习惯可以被忽略,改变或者替换。但是发现习惯的回路更重要。
斯奎尔在尤金身上发现,虽然习惯的力量很强大,但是习惯本身也很脆弱,习惯往往是在未经意识的情况下出现的,但可以通过调整习惯的各个部分来重塑习惯。比如,调整习惯回路中的暗示,我们通过学习观察暗示和奖赏,可以改变自己的惯常行为。
3.渴求的大脑 ,如何创造新习惯。
如果不是看这本书,我还不知掉我们现在每天都刷牙的习惯原来和美国的一个广告人克劳德· C ·霍普金斯有关。这也是作者要讲的第二个故事。
当时的美国虽然存在全国性的牙齿健康问题,但是几乎没人有刷牙的习惯,霍普金斯说自己通过广告,比如,让明星们展示,“白速得牙膏式的微笑”,激发了大众的一种消费欲望,正式这种欲望,让暗示和奖励的机制产生了效果,也正是这种欲望,驱动着习惯回路。
他了解到正确的人类心理,这条心里的基础是两条基本规律:
第一,找出一种简单又明显的暗示。
第二,清楚地说明有哪些奖赏。
但研究人员发现,也许不单单是霍普金斯总结的这样。可能习惯是这样产生的,比如一看到某种暗示大脑就会产生对某种奖赏的渴求。把暗示,惯常行为和奖赏拼在一起,然后培养一种渴求来驱动这一回路。
比如,霍普金斯可能没有发现,人们每天想到刷牙,可能是渴求哪种刷牙后的清凉的刺激感。
为了研究“渴求”在创造习惯方面具有的力量,研究人员在一组关于“锻炼”研究中,92%的参与者说他们习惯性锻炼是因为这让他们“感觉很好”,他们变得越来越期盼并渴求运动时产生的内啡肽和其他神经化学物质。67%的人说锻炼让他们有一种“成就感”,他们从追踪自己的运动表现中渴求一种经常出现的胜利感,这种自我奖赏足够让体育活动变成一种习惯。
是渴求在驱动着习惯。所以,找到出发渴求的方式让创造习惯变得更容易。
总结:
这本书因为有故事,对营销案例的分析,对实验室研究的分析,都让我着迷。在看的过程中,我会有,“哦,原来是这样的”之类的心悦会意。
我们想要建立一个好习惯,比如,跑步,可以在陪一次跑完认真体验大脑和身体的感受,也是体验书里说的,内啡肽和其他神经化学物质是一种怎样的存在。你的感觉是什么,下次当你一想到要跑步就会马上跳到对有这些感觉的“渴求”,或许我们会习惯的概括为,“感觉很好”。
这一部分的第三章节作者继续讲故事,我也会继续更新,让我们一起把这本书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