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一改以前贫穷积弱的面貌,一跃成为超级大国,并于公元前340年向世界展示了变法后强大的武力。秦军团在商鞅的统帅下,对魏国发起进攻,魏军大败,总司令魏昂被俘。魏国在名将吴起时代所辛苦开辟的疆土全部丧失给秦国。首府安邑(陕西夏县)和秦国边境只有一河(黄河)之隔,只好迁到三百公里外的重镇大梁(河南开封)。
秦国的强大让世界各国为之措手不及,旧传统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知识,已经不足以应付这样的巨变。于是以秦国为对象,世界各国产生了两种崭新的也是针锋相对的战略思想和外交手段。一是合纵对抗政策,主张从北到南,各国缔结军事同盟,共同抵御秦国的入侵,秦国对某一国发动战争,即等于同其他各国同时开战,所有签约国都必须派出军队作战。二是连横政策,主张从西到东,各国同时跟秦国缔结和平条约,保证双边不发生战争。
第一次合纵对抗的盟约,于公元前333年签订。秦国对于合纵的签订马上就采取了反制手段。公元前332年,秦国向魏国抛媚眼儿,表示只要魏国退出盟约,秦国愿意把从前侵占魏国的襄陵(山西襄汾)地区的七座城池归还。这七座城池距离魏国前首府安邑(山西夏县)只有八十公里,对于魏国来说是防务上最为需要的屏障,如果能收回,那安邑就可以高枕无忧。魏国无法抵挡秦国的诱惑,于是同意脱离盟约。为了显示诚意,也为了扩张土地,魏国还向赵国发动攻击。而齐国也在秦国的蛊惑和怂恿下,也派遣军队加入到了魏国对赵国的攻击。两国军队对赵国发动攻击的同时,也就宣布了第一次盟约的瓦解,仅仅一年,秦国就用高超的政治手腕将其瓦解。魏国在盟约瓦解后,向秦国提出了土地要求,却被秦国拒绝,这种死后不认账的做法,让魏国感到难以接受,大怒之下,魏国对秦国发动攻击,可是此一时彼一时,魏军根本不是秦军的对手,魏军大败,魏国只能眼睁睁看着秦国玩弄自己与股掌之上而无所作为。
第二次盟约于公元前318年缔结。此时各个封国已经脱离了周王朝的统治,改制为独立的王国。魏、楚、韩、赵、燕无法忍受秦国乘着第一次盟约瓦解的间隙,不断的向扩张领土,于是五国第二次缔结合纵盟约,并且推举楚怀王担任合纵盟约的主席,集结五国大军,大举向秦国东部边境重镇函谷关进攻。这是一次声势浩大的军事心动,五国意在用这次军事行动狠狠的打击秦国的嚣张气焰,同时也提升自己在世界上的威望。人人都知道一场大战不可避免。可是这次秦国的守关大将却立了奇功,他大开关门,率领士兵勇敢的迎战。这种做法却让五国联军摄于秦军的军威,面面相觑,谁也不敢出兵应战。就这样僵持了几天,秦军切断了楚军的粮道,楚军不得不仓促退军,楚军一走,其他国家的军队也只有退兵,第二次盟约就这样瓦解了。
第三次盟约的缔结更具戏剧效果。公园前304年,楚、齐、韩三国第三次缔结盟约,可是盟约才缔结,楚怀王就变卦了。因为秦昭王跟他秘密约会,当着他的面把原来秦国占领的楚国上庸(湖北竹山)的土地还给了楚国。楚怀王觉得他的外交战略已经取得了空前的胜利,所以第三次盟约就这样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