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Four 1884—1887
梵高完成了他的第一幅代表作——《吃土豆的人》。这幅画代表了他过去几年中呕心沥血创作的精华和自学而来的绘画技巧的成就。
对我而言,比起待在“文明社会”,我更喜欢跟那些不知道“孤立”这个词的人在一起,也就是农民和纺织工人们。对我来说,这就是巨大的财富。比如说我一来到这里,这些纺织工人就引起了我的兴趣
想简单地跟你说几句,也算是回复你对我的钢笔画的评论,我给你又画了五张织布工,是为油画而创作的习作,与油画又略有不同,我觉得比你见过的那些钢笔画更生动。我从早画到晚,除了绘画习作和钢笔画之外,我还开始尝试为这个主题画些新的水彩画。_
如果我对自己的工作有一点儿自信的话,那也是因为我付出了太多的努力,所以我必须坚信会从中有所收获,这工作不是完全徒劳无功。况且,我才不去理会主流艺术评论家们日趋流行的那一套陈词滥调。
还有好多织布机的画要画,自然风光也美不胜收,比如那些古老的橡树映在灰白的墙上的影像,我一定要找时间画下来。
我去的时候,男人们就站在那里整理排线,身子向前躬着,背对着灯光,在布料的衬托下形象特别鲜明。织布机的板和梁在白墙上投下巨大的影子。
我个人既不否认天才的存在,也不否认与生俱来的本性,但是我不赞同由此推出的结论——理论学习和教育无益于改善本性。
我最近的感悟是,画自然风景,好的对象最重要,虽然我还没动笔。半成熟的麦田呈现深金黄色,泛着些微红或者金棕。这种浓烈的视觉效果,与钴蓝色的天空形成强烈的对比。
斑驳的靛蓝色调与钴蓝色调是近似色系,而搭配浅棕色麦田中神秘的橙色元素则对比加强。
我在麦茬地里看到了很美的夕阳。
任何说着“噢,任何事都应该顺其自然”的人,做出的努力都太少了。那也叫足够?根本不够,即使你天生就懂很多东西,也要至少付出三倍的努力,才能从本能的发挥到达理性的创造。
秋天金黄的杨树林道,斑斑驳驳的阳光洒在地面的落叶上,和树干长长的剪影交错在一起。在路的尽头,有一个小小的农舍,阳光照耀的秋叶之上是湛蓝的天空。
我认为花一年的时间大量、不间断地画画,我就可以改变自己的风格和色调了,我希望我能变得深沉而非明亮。
我白天画色彩,晚上画素描。
衣服的颜色经过风吹日晒,渐渐褪色,变成一种无与伦比的宁静雅致的色调,把皮肤的颜色衬托得很好看。
蓝色足以让所有的含橘色元素的颜色鲜活起来,而且褪色的蓝一点都不会不协调。
我的意思是,对线条和色彩来说,我们在接触到事物的本质时,更能领会到规则、原理或者普遍真理,而不是这些人。
我还在画红色的日落。要成为一个能把握繁复细节的大师,才能画好乡村生活。
我特别强调的是生命,我所画的是凭记忆所作的写实画面。
但在这幅画里,我放任自己的头脑天马行空地去思考、去想象,而不像我往常的习作那样,完成那些习作本身不是一个创作性的过程,但正是它们让我从现实中得到了滋生想象的养分,事实证明这样做很对。
一个农村女孩在我眼里比一个淑女更漂亮,她打着补丁的蓝色脏外套和裙子,被阳光、风和天气赋予了最精美的阴影。
如果描绘农民的画,能让人闻到培根味、烟味、蒸土豆的味儿,那才绝妙,绝非诟病。闻得到粪味的马厩才算真正的马厩嘛。如果田地里弥漫着成熟的麦子或土豆的味道,或是鸟粪和肥料的味儿,只能说明这是真实的,尤其是对城里人来说,他们会从这样的画里受益良多。描绘农民的画就不应该有优雅的香气。
对米勒画的农民最准确的评价:“他笔下的农民看起来好像是用他们耕种的土地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