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634,尽心章13-16》
【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之也。"】
今天是戊戌年丙辰月乙亥日,二月廿八,2018年4月13日星期五。
张居正先生问:圣人和普通人啥区别?区别从"受善之诚"开始,拉距越来越大。
舜曾经在历山耕田,住在深山里,朝夕与树木、石头做伴,与鹿、猪相处,从他的生活轨迹分析的话,跟深山野人没什么区别。"几希",是极少的意思。这时候的舜,跟普通人看不出有什么区别。但是,等到他听了一句善言,见了一种善行,就会立即照着去做,就像决了口的江河一般,澎湃之势没有谁能阻挡得住的。
这是为什么?即,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有何原理吗?
朱子说:"圣人之心,至虚至明,浑然之中,万理毕具。一有感触,则其应甚远,而无所不通,非孟子造道之深,不能形容至此也。"
"至虚至明",即心的状态是一切的原因。圣人的心"至虚至明",所以不同于常人。
什么意思呢?
人类诞生之前,天地万物就已经存在了。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是从天地中来的。
对此,钱穆先生的评述,简易明白:"中国思想,则认为天地中有万物,万物中有人类,人类中有我。由我而言,我不啻为人类之中心,人类不啻为天地万物之中心。而我之与人群与物与天,则寻本而言,浑然一体,既非相对,亦非绝对。
最大者在最外围,最小者占最中心。天地虽大,中心在我。然此决非个人主义。个人主义乃由分离个人与天、物、人群相对立而产生。然亦决非抹杀个人,因每一个人,皆各自成为天、物、人群之中心。个人乃包裹于天、物、人群之中,而为其运转之枢纽。中心虽小,却能运转得此大全体。
再深入一层言之,则所谓中心者,实不能成一体,因其不能无四围而单有一中心之独立存在。故就体言,四围是实,中心是虚。就用言,四围运转,中心可以依然静定。中心运转,四围必随之而全体运转。
此为中国思想之大道观。此所谓“道”,亦可说是中国人之宗教观,亦可说是中国人之自然科学观,亦即中国人之人生哲学。"
至虚至明,则能听进别人的善言。放下小我,听取他人,叫做舍己从人,其势则如江河决口,天地同运。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资治通鉴直解》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与尽心篇》南怀瑾讲述
《张汝伦老师诸书》张汝伦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