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 ,各位小伙伴们,下午好鸭 !
在简书已发布了十几篇文章,陆陆续续收到很多关注和私信,我很荣幸能为大家解答困惑,尽我的一点绵薄之力,帮助更多的人走上和走好产品的这条道路。我尽量的花费数天深度思考再进行写作,避免产出让大家读了一知半解又食之无味的内容。
由于平台文本字数规则限制,本文不完整。
完整版请移步
vx公众号:Carly的产品专栏
(专注产品运营,产品增长、产品方法论、产品经理入门资源分享的干货内容平台)
工作中,我常常经历着,自己每天真的很忙,画原型,开会讨论需求,进行下一个版本的规划,跟进 开发设计进度,一直到上线测试... 却没有真的思考和客观的反观自己的产品,明明每天都在做这个产品,我应当有十足的自信去面对哪些提出质疑的的声音。然而在一次次和大厂的产品经理刨根问底和反向思维的交流下,我发现自己日日夜夜做了一年的产品却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我经过1个多月的思考,发现我们不能因为"工作"而不停的"工作",在工作流也要进行追根问底式的工作,才能真正熟悉把控自己的产品。于是,我将产品工作流,全面深入的总结下来,里面会有非常多的思考点,希望你能从常规的思维中跳出来,好好反思自己到底在做怎么样的产品 ?你真的对他负责吗?
一、好好的了解我们的用户
二、深入的分析我们的需求
三、产品经理基本功与优点 (面试总会聊)
四、产品架构能力
五、产品运营
一、好好的了解我们的用户
1.用户访谈获得结论
很多产品人真的会忽视用户调研带来的价值,我在这里踩过坑。没有花时间做用研,坐在办公室里想用户,设计产品功能,导致产品设计出来,我们连用户是谁都抓不准。在没有做好产品架构下,产品功能时时变更,团队都晕头转向。最后的疑问就是,我们做的产品谁会去用?产品有什么价值?开始省了时间,后面却花费成倍的代价复盘与弥补。用户调研,用户画像,用户分层,产品定位与产品架构是及其重要的环节。了解用户就要进行用户研究,UCD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设计方法对中国设计影响很大,但是目前的敏捷开发一般以2周为迭代周期,已经不容许我们产品经理拿到用研部门的结论在进行产品设计与优化了。每个产品经理应当具有用户研究的能力,观察产品上线数据,阅读用户在线反馈,在公众号,微博等社交媒体上收集用户的产品评价。
用户研究的方法分定性研究(用户访谈,焦点小组,可用性测试,留置研究)以及定量研究(问卷)的方法进行研究。
用户访谈 与焦点小组 形式上类似,找我们的目标用户进行聊天,在过程中,共情,共鸣,寻找共同话题,通过破冰,真诚沟通,让用户在过程中尽可能的保持理性坦诚。
可用性测试与留置研究:用户使用demo,观察用户在过程中的问题,提出的意见;记录感受,回答调研问题。
通过这些方法都是为了让我们产品经理在脑海中形成用户画像,对他们有具象清晰的认知。而不是坐在办公室里思考用户是什么样。这个过程很费力,甚至你要留出自己的休息时间。但是对产品人来说这也是了解用户的最好的方式,让我们对用户人群的印象并不停留在"刻板印象中"。
我们在产品调研的初期,通过人脉和社交平台,找到运动社团协会,健美职业选手,健身从业人员,(也包含部分热爱健身的大学生,对健身有兴趣的白领)进行研究。我们会发现,健身达人们并不像大众认知中的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在品格上更有自律性,在经济上属于中产,消费能力与收入能力都比较强,会经常参与健身比赛。具有国际学习工作背景。在时尚着装,极限运动,国际运动赛事,vlog,健身餐上有很强的兴趣。也享受着强壮身材为他们带来的自信力量与被信任关注的感受。自律好学,喜欢尝试的特点。他们也在和我吐槽抖音,小红书上充斥的"健身小白教小白"的现象;keep,即刻上的训练计划简单枯燥。在这个过程中,我也通过洞察的方式,感受到用户想要获得认同关注,内心深处孤独压力大;想展现自己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形象;在运动过程中获得自信与成就感等心理。
国内线上健身app并不能满足他们对健身内容资讯获取的需求,缺少纯净环境。并且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在运动学习方面,线上教学的影响力非常弱,运动小白还是依赖线下健身房练习场景,健身房教练对他们的影响远大于看运动教学视频。加上目前市面上已经有了keep 即刻运动 火辣健身这些课程完整的学习平台,用户很难接受新的学习平台。
2. 划分用户群
划分用户群的意义就是更好的理解目标用户,产品价值与市场竞争情况。
① 有哪几类用户群?
② 这些用户群有什么特点?人群数量是多少?
③ 竞品已经覆盖了哪些用户群?
④ 哪个细分领域是空白的?我们具备的竞争策略是什么?先从哪类用户群进行切入?
同样也是在用户访谈信息收集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同人群对运动健身的认知程度是很重要的因子。有人将此看做职业,有人看做工作以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人想改善自己的身材,有人通过运动发泄压力 ---- 对运动不同程度的人群,在行为上产生了差异。他们在获取的信息类型,发现资讯的方式,学习健身动作的途径,对运动付费的方式,都会有所不同。下面是我对通过用户分层, 需求痛点分析获得的表格,由此看出,虽然运动领域有头部独角兽出现,但是还是有细分市场的机会。经验非常丰富的产品经理具有相当的敏锐判断力,能够在初期做出准确的用户群划分。这来源于经验,在不断的失败中积累对问题的逻辑分析方法和用户群的感性认知。
3、通过用户调研来验证
由于我们属于初创团队,成员之前并不全部都来自于运动领域,面对的市场和用户群又是复杂多变的,在划分用户群之后,如何快速验证之前的访谈结论呢?就要通过定量研究来验证之前的定性分析的结果,从而以较低的验证我们产品定位的正确性。
用研的流程:
1、与团队开会明确用研目标,大家在策略层保持一致。多次沟通确定问卷问题,避免一个人设计问卷出现思维漏洞 ;
2、进行用户分层,商讨问卷投放渠道;
3、设计好的问卷先进行预调研,修正反馈上来的问题再进行大范围的调研;
4、进行数据分析 ;
利用发散思维,尽可能全面的列出想通过问卷获得的结论,然后有次展开,推导形成树状大纲。最后依据重要性的判断,提出不需要问得问题。
我将问卷大纲设计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 竞品: 通过问卷了解用户熟知和最常用的运动健身产品,验证各个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与用户属性;
目前在使用的产品具有的槽点与优点有哪些?
② 用户:1、用户属性:(人口属性: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社会属性:职业收入;个人兴趣 2、用户运动的频次,喜好运动内容方向,评价自己喜欢运动的程度,以及使用运动app的频次来交叉分析不同用户群的特点;
③ 核心需求用户想通过运动产品解决什么样的需求;
问卷问题的设计也有一些注意点:
① 题目数量能少就少,填写问卷本身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情 ;
② 题目顺序非常重要。刚开始排列简单不需要思考的问题。性别职业年龄等信息可以放在最后填写;
③ 题目文案精简,选项不要过多,尽量让用户舒服自由的思考;
二、深入分析需求 ---需求方法论
实际工作中,每位产品经理都会面对很多复杂和突如其来的需求。人人都可以提出需求,对需求进行讨论,但是产品经理确是一个把需求排期到落地执行的关键角色。我刚开始做产品助理时,老板经常提出很多不靠谱的需求。原型图,规则差不多好了,又提出要修改,反复几次容易产生矛盾。作为产品经理必须要经历过这一关,形成自己的需求方法论,把那些不靠谱提出各种需求的人看做普通用户,耐心的为他分析需求背后的动机和实现的目的,结合目前产品开发的情况。判断是否为伪需求,是否要做;拆解需求,评估需求对产品的价值,需求的轻重缓急,不能一味地接需求,变成了对产品没有掌控的产品经理。
需求分析方法论:
1、收集需求 各渠道获取,有条理的归类到环节中
2、评估需求 (真伪,优先级)
3、挖掘需求 (产品利益最大的 需求)
下面我对这三点结合实际工作进行说明:
1、收集需求 :各渠道获取,有条理的归类到环节中;
我从用户对运动资讯的各个环节需求出发,将需求分为下面几类。我们从大方向对需求进行分类与组织,避免某个环节的需求进行细节深究和单独性的讨论,耽误大家的工作进度。所以刚开始的版本要求满足基础使用功能,不能深究于页面设计,功能细节。后续的2.0版本中再进行完善。
内容平台将这些需求做的完善的并不多并且需要2年以上的时间。比如抖音,最开始吸引人的并不是网红和丰富的内容,甚至你刷了一个小时发现没有内容可刷。当时主要吸引用户使用的功能就是生产发布内容,最初使用的人基本上是艺校学生,文艺达人。他们发现这款短视频内容实现了在手机端进行酷炫时尚效果的剪辑拍摄,改变了传统视频的观看效果。具有视觉刺激 动效是抖音刚开始吸引用户的点,带有较强的工具属性。目前由于运营的很好,抖音也成了千万级的应用。如下图所示,发现内容,关注内容,看视频的需求以及完善,但是用户的社交与电商购物还在不断迭代中。
让用户像使用IM产品一样,快速建立信任,快速建立关系,快速进行交流。
2、评估需求 (真伪,优先级)
遇到老板或者业务方提出的复杂需求,我们可以按照下面的思路进行分析
① 先分析需求背后的动机目的?比如他们是不是想通过这个需求的解决简化业务流程
② 从当前产品现状和产品长远规划考虑,在简化业务流程能否达成一致,团队目前是否有精力去完成,需要多少开发时间,是否会耽误其他需求开发的进度;
③ 采用业务方提出的解决思路,会有什么问题吗?有哪些弊端和优点
④ 有没有别的方式简化流程?有没有更简单,弊端小,作用大的解决方案。
举个栗子:老板提了需求让我们模仿游戏设计会员等级勋章体系。
作为产品经理 先思考 他为什么想要这样的体系,是模仿游戏产品,还是想为产品提升数据,用户会员等级,是用户激励系统,用于提升留存。但是产品也需要思考这到底是不是一个伪需求,又有多少人会记得自己在不同平台的等级?会为获得某一勋章而激动?
UGC的激励无外乎 荣誉激励、利益激励和情感激励。当然对于不同的用户,不同类型激励手段效果会不同。
也就是说,我还为他补充了其他两种用户激励方式。去评估这三种方式能达成的效果。
预估产品设计、开发的成本以及达到的效果。
由于会员积分等级等激励手段已经被滥用,对用户真实情况起不到效果,不如尝试使用金钱红包激励,和用户在平台上获得关注评论 等情感激励更能起到效果。
先解决目标一致的问题,再探讨需求实现路径。因为产品需求沟通是很主观的过程,不具备一定的沟通技巧和思路,很容易陷入僵局。有清晰的思路,用数据分析,调研情况,将主观的沟通引导到客观的分析说明和全局的视角上。将双方的频道调到同一个频道。
三、产品经理基本功与优点 (面试总会聊)
四、产品架构能力
五、产品运营 --- 用户标签体系 与 内容运营
用户标签是精细化运营的基础,能有效提高流量的分发效率和转化效率。
对用户进行精细化运营,新用户获客成本高,留存率低,不同的产品之间竞争大。在这个背景下,随着用户量和后台储备内容增长,产品运营的同学会面临新的挑战,有以下核心诉求:
如何对不同用户群体分层,提高流量的分发效率?
对于个体用户,做到内容精细化推荐?
到产品落地设计层面,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怎么设计一个完善的用户标签体系?怎么打标签?打哪些标签?谁来打?
怎么使用用户标签,创造商业价值?为产品赋能?
5.2 内容运营:
5.2.1 内容管理
(1)搭建内容管理后台
一个产品的内容需要后台管理,以便保存和内容运营人员的管理。
以视频为例,单条视频拆分以后包含:
视频发布者,发布时间,视频标题与介绍,视频话题,视频时长,视频获赞收藏分享数播放次数,评论内容。所以对于视频内容平台,我们在产品还未启动的时候,就要考虑清楚未来的内容是什么样的结构,然后设计合理的内容管理系统。良好的信息结构是未来的内容推荐的基础,因为海量内容是由机器拉取的,而不是人工挑选的,机器非常死板,有就有,没有就没有,内容入库的时候需要内容编辑人员针对后台的内容管理信息进行查漏补缺。
相对前台页面清晰简明的视频信息,后台包含的内容管理信息就回比较复杂。除了包含前台展示的视频信息,后台还会设置该视频的初始点赞量,播放量,权重,以及审核状态。权重值是一个范围,由内容编辑人员进行手动赋值,可以决定这条视频是否会被作为精选视频推荐给用户。此外,在视频的编辑页面里,标签,关联话题也是需要编辑的。
(2) 分类体系
分类是一种逻辑,我们制作了一级分类与二级分类。二级分类下还会设置是否为 性别(男/女) 推荐类型。
5.2.2 内容推荐体系
内容推荐是「基于内容本身的推荐」,即将内容进行分析后建立特征,然后依据这些特征给用户进行推荐,这种特征往往用「标签」来定义,标签在整个内容推荐体系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分类是内容管理的基础,标签是内容推荐的核心。
(1)标签体系:分类体系大多是稳定的。
比如自重训练视频 在一个分类下,但是可以往上面贴上N个标签:编辑精选,健身,肌肉,自重训练…等等。用户在搜索的时候只要命中其中一个标签都可以看到这个视频。用户点赞评论的视频也会依据标签进行个性化推荐。标签在整个内容推荐体系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进行标签的制定,即所谓「打标签」呢?
1. 用户自行打标签用户自行打标签有两种方式:一是用户在平台预设标签下生产的内容会自动打上对应标签,二是平台允许用户自行添加一些标签。后一种方式可能由于用户对内容把握不足,或恶意操作,导致大量冗余标签或噪音标签产生,不利于后期维护。
2. 机器自动打标签使用机器进行打标签,有一定的开发成本。一般可以结合分词技术和 TF-IDF 来提取关键词作为标签。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这种打标签的方式对文本的依赖度较高,如果社区内容为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内容,这种方式仅能作用于内容的标题,因此可能会受一些「标题党」的干扰,但总体打标签效率比较高。
3. 运营人工打标签。运营人工打标签是一种最笨,但也是最有效的方法。通过运营人工干预,可以对内容标签进行复核,使标签和内容匹配度更高;同时通过运营介入,可以人工设置关联标签,将关联标签 关联话题进行聚类处理。
因此,一般的做法是,用户在某一预设标签下生产内容,由机器进行自动打标签后,运营进行人工标签复审。
除了内容标签外,如果想做到更精细化的推荐,还需要给用户进行「特征化分析」,也就是给用户也打上标签。用户和内容的交互,如点击、浏览、点赞、收藏等,都可以作为给用户打标签的基础。
用户打标签的过程需要注意两点,一是由于热门内容会干预用户的标签,因此对于热门内容的标签,需要做降权处理;二是用户的兴趣会随着时间衰减或发生变化,这时需要对用户的标签进行清洗,可以给内容增加「不感兴趣」的选项,用户触发后则对此标签做降权处理。
(2)内容编辑
随着用户增长和内容数量增加,“编辑推荐”的形式会逐渐重要起来。 把握平台内容基调,精选优质内容。例如,两性是一个超级热门的话题,在我们的大分类里性情男女,型男靓女的内容用户非常喜欢,容易被关注成为热门的领域,所以我们在引导大家对我们平台内容定位的认知。避免让大家过度关注这些分类的内容,采用降权。
我和数据挖掘的同事,也试图找一套好的算法。然而,从数据上我也能知道,各项数据指标都特别好的内容,并不一定就是和运动健身有关的。用户更喜欢轻松一刻段子,两性秀晒身材,明星片段,励志视频。我们一直有意识地控制两性视频,其实也不能说是控制,只是不去鼓励。内容编辑精选剪辑视频告诉社区用户,这是我们平台欢迎什么内容:
海外潮流,积极健康,美好生活,自律励志。
这倒不是对领域的歧视,我们相信所有领域都有好内容,优质内容有一些通用的特质。最后,还是用户去选择。然而我们的特色在于,让用户选择的时候,也是有边界的。一个产品就是一个世界,世界里有价值观,世界观。产品也有自己的价值观。用户在一个产品的价值观内持续性的获取内容满足需求。但是用户是在感受这个产品的价值观,审美观。
我们做的是包容开放的社区氛围,尊重鼓励不同的 运动兴趣 运动方法,追求较高的审美,和高质量的社区品质。
内容编辑推荐方式:
首先预设一个推荐的目标:将较新的、优质的、用户可能感兴趣的内容推荐给用户,会涉及到以下三个维度:
新(timescore) —— 反映内容的实时性(热点)
优(qualityscore) —— 反映内容的质量(编辑精选)
趣(interestscore) —— 用户个性化需求(用户相关)
1. 时效性内容 对于与时间强相关的内容,例如新闻或突发事件等,需要与普通的推荐内容区分开,做单独的推荐通道
2. 内容排序 受顺序效应影响,在推荐时应注意推荐内容的排序,和用户最相关、质量最高的内容应排在顶部。通常在有用户信息的情况下,可以将推荐出的内容按和用户相关度进行排序;若没有用户信息时,则可单独依据内容本身的质量进行排序
3. 长尾内容平台里一般都会存在一些长尾内容,这部分如果不进行推荐,则很难触达用户。针对长尾内容,可以在一定维度进行统一提取后,当做新内容重新进行推荐,但需注意时效性内容不适合使用此方法
(3)算法个性化推荐
其实是一个技术问题。大数据,核心问题之一就是解决个性化推荐。它常见于音乐、视频、新闻、电商等大平台,最具代表性的是亚马逊的个性化商品推荐和Netflix的影视作品推荐。可以看到这些平台的共性就是具有海量内容和海量用户,在如此巨大的平台上,编辑推荐、热门排行榜都无法完全驾驭所有内容和用户。如果能做到为每个用户量身推荐内容,会极大地提升内容推荐的效率,自然会取得商业上的巨大回报。
个性化推荐常见的三种方式:
① 基于用户的推荐(user-based)找到相似的用户看他们消费了什么内容,然后推荐给该用户
② 基于物品的推荐(item-based)根据当前消费的内容找到相似的内容推荐给该用户
③ 基于物品特性的推荐(modle-based)根据消费过的内容提取特征,找到更多相似的内容
5.3 冷启动
每个内容平台在初期都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新平台总会遇到,要么用户行为或偏好数据过少,要么内容数量不足的情况。这时候应该如何进行内容的推荐呢?
采用加权的方式模拟真实10倍、20倍用户数的访问数据(初始点赞量,关注数,参与数)。营造热门社区的感受,内容团队手动添加精选内容5-10条评论。
用户首次使用时,可以引导用户进行所感兴趣的标签选择,然后将该标签下的热门内容推荐给用户;若用户不选择标签,则可以采取全站热门推荐或人工筛选推荐,将平台中绝大部分用户关心的内容进行推荐。如果平台中新内容较多时,可以在推荐时选取部分新内容进行推荐,每通过推荐增加一次阅读,传播度 +1,若起传播度高于某一预设的阈值时,可以认为该新内容值得推荐,更多进行曝光。这种方式可以解决新内容的冷启动,也可以增加新内容的曝光量。
关键节点
计算时间衰减得分:时间越新,得分越高。参考函数:1/log(a*x+10, 10),其中 x 为发表日期与当前日期的时间差,a 为常量。
计算内容质量得分:综合内容的阅读、点赞、收藏等维度计算得出。参考函数:sum(c/(1+exp(-(x-a)/b))),其中 x 为影响因素的数值,a 为该因素的均值,c 为影响因素的权重,b 为常量。
计算影响用户兴趣的因素
去重:已推荐给用户的内容应从推荐列表中移除。
控制数量:一次推荐给用户的数量不宜过多,可从某一数量开始逐渐递增或递减。
控制边界:在极端情况下,会出现完全无内容推荐或推荐内容被消费完全,这种情况下应允许不进行推荐,而按照时间维度展示所有用户关注标签的内容。
5.3 社区运营的经验
1、新用户激励
在我们平台上,即使你是一个普通号,没什么粉丝,获得曝光并不难,因为我们的产品机制上加大新人被认可的可能性:
1)将点赞行为记录到主页进行展示。你被粉丝大的关注者赞同并不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因为内容和关系(人)的绑定不是特别强,一个大V,也有自己不擅长的领域,也会去赞同其他领域的好内容,在运营策略+算法推荐。让新人的优秀答案更多的曝光,包括人工赞同、推荐到发现页面,官方转载等。
2)早期运营的时候,为了让优秀的新人能被认可,内容编辑是人肉识别器,看所有的新增答案,看到好答案马上提高展示权重,让他获得曝光机会;再后来,我们努力让机器算法来帮我们识别这些潜在的优质内容。
3)社区的用户,总是流动的,再核心的用户,也可能会流失,而有些流失,并不是平台的错。只是人生阶段不同,有的人,一定会离开。或者会在某些时间离开。运营过论坛的朋友,做过版主的朋友一定理解我说的。所以,不断地发现新鲜血液,让优秀的新人得到认可,是非常重要的。
4)首次发布内容,获得机器人点赞,评论。帮助他们在一开始融入社区。
5)优秀帐号越来越多,他们背后都基本有团队和经济公司运营。普通用户,并不需要立刻拥有跟他们一样的粉丝,他们只是需要还一点点的鼓励而已。我们在努力的给到。
2、弱关系对UGC的激励很重要:
我们基于深圳运动健身资源,搞了很多线下活动。因为,基于兴趣的弱关系,真的非常重要。来自弱关系的认可,是很强大的激励,有时候比金钱利益激励还重要。毕竟,大部分人的优秀内容,能带来的金钱收益,跟他们本职工作能获得的金钱相比,实在太少,诱惑不了他们。没有办法想象每一个内容创作者在一个孤岛上,不能相互发现的痛苦。blog时代,还有超链接,引用一下会发一个通知,其他blog也能通过访问来源追踪到引用的文章。互相发现,互相讨论,互相认可,不断拓展同个兴趣圈子。这些,都激励着bloggers。
快速建立信任,快速建立关系,快速进行交流
3、对历史内容和人的传播:
让以往好的内容再次曝光:
1)新用户注册时的推荐:用户选择感兴趣的领域之后,会推荐领域下的优秀内容创作者。
2)好的内容并不依赖于时效性强的传播:用户在浏览创作者主页时,除了时间线的内容,还有置顶的最佳内容,最高点赞;
3)用户行为触发标签下优质加精内容曝光;
4、产品价值观
两性是一个大众话题,也是一个超级热门的话题,在我们的大分类里性情男女,型男靓女的内容用户非常喜欢,不能否认。只是这是一个容易被关注成为热门的领域,所以我们在引导大家对我们平台调性的认知。避免让大家过度关注这些分类的内容,采用降权。
我一直在跟数据挖掘的同事,试图找到一套好的算法。然而,从数据上我也能知道,各项数据指标都特别好的内容,并不一定就是和运动健身有关的。用户更喜欢轻松一刻段子,两性秀晒身材,明星片段,励志视频。我们一直有意识地控制两性视频,其实也不能说是控制,只是不去鼓励。内容编辑精选剪辑视频告诉社区用户,这是我们平台欢迎什么内容:
海外,潮流,积极健康,美好生活,自律励志。
你可以说我们非常主观。但是,这是一种价值观。这倒不是对领域的歧视,我们相信所有领域都有好内容,优质内容有一些通用的特质。最后,还是用户去选择。然而我们的特色在于,让用户选择的时候,用户也是有权重的。一个产品就是一个世界,世界里有价值观,世界观。用户在一个产品的价值观内持续性的获取内容满足需求。但是用户也在这个产品的价值观,审美观内参与社区。
我们做的是包容开放的社区氛围,尊重鼓励不同的 运动兴趣 运动方法,追求较高的审美,和高质量的社区品质。
5、精准内容
既符合平台内容定位,也符合用户兴趣口味。我所理解的“精准”内容:
1、是这个内容在客观上确实是权威可信的有价值的(业内专家达人);
2、是这个内容在主观上是你想看到和了解的(比如某个当事人的看法和观点、你信任的人的看法和观点等);
3、是快速及时的获取;
4、开拓眼界,心情愉悦;
基于以上对“精准内容”的定义,我认为:
对一个精准内容的判断,需要对发布人的专业背景的了解,也需要对投票的人的专业权威性的判断(当然这些都可以考虑逐渐用算法来实现,不一定要靠用户自己慢慢了解)
6、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内容平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重要,这其实是一种“隐形利益”,也是需要投资付出的。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下面是我的个人介绍。
我在产品经理入门、求职技巧、面试总结,产品完整工作流都有自己的真实经验,会持续毫无保留的输出。
感谢大家的关注!在微信公众号(ID:Carly_xdd)后台回复“嘿嘿嘿”可以加我好友,随时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