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与他的成名作《活着》主题及风格类似。
两部小说都堪称上乘之作,若是非要比个高下,《活着》显然要稍胜一筹。
《活着》的节奏显然要比《许三观卖血记》更紧凑,文字也更有张力。相比之下,《许三观卖血记》的节奏感显然比《活着》要差一下,文字表现力,情感张力也都要差一些。
作家也是人,不可能写出的每篇都是等量的优秀。好与不好,都是相对的。
一样的主题,《许三观卖血记》讲述了一个农民许三观的大半生。
我读《许三观卖血记》的时候,一直在心里默默祈祷,余华呀余华,求求你别再把许三观写死了,别再写死了。
因为《活着》里的人物,是一个接着一个死去的。人都是害怕死亡的,司马也未能免俗。
我强烈期待着许三观能活着,我怕他死了。因为他卖血实在太多,超出他的极限,他随时都有死去的可能。
许三观并没有让我失望,他在贫困的煎熬中,虽然不断卖血赚钱贴补家用,从结婚前一直卖血到六十多岁,他却没有因卖血而死掉。
同他一起卖血的血友有的死掉了,有的身体败掉了,血贩子李血头也死了,他却没让人失望,他坚强地活下来了。
许三观的生命力是顽强的。
《许三观卖血记》是是另一个版本的《活着》,作者沿用了《活着》诙谐冷酷的语言风格,将底层人的痛苦挣扎冷静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作者没有半句直接的控诉,却让人物自己站出来为自己说话,让他的小说人物自己站出来控诉。
我们一般人写小说,有个最大的误区,就是许多话不是小说中人物自己说的,而是作者将自己要说的强加于小说人物身上,因而总是显得很牵强。
余华是真正的高手,他将小说人物完全与作者隔离,你能明显感到作者写的人物事件,好像完全与作者本人无关似的,好像作者是在冷静地讲述一个别人的故事,好像这个故事不受作者控制,故事情节的发展也不受作者控制,情节是自然而然地向前展开,作者与他的作品之间有一种明显的疏离感。
也许是作者在《活着》中写了太多的死亡,余华才在《许三观卖血记》中网开一面,留了许三观一条小命。
《许三观卖血记》全文,越是读到最后,越是给人一种强烈的感觉:许三观活不长了!
作者对许三观的叙述,青年时的许三观,粗鄙而活力四射,到了晚年,可以看出他各种衰老的迹象,与青年时大不相同。对于不同年龄段的许三观,余华在细节上下了许多功夫,写活了不同年龄段的许三观。
那么艰难地活着的许三观,他为了生活为了家人不停卖血。最开始是为了娶老婆许玉兰而卖血,后面成家了有孩子了,为他的三个孩子一乐二乐三乐二卖血。
许三观是坚强的,生活如此困苦,他却从未想到死,从未想到逃避,他本能地抗争着,挣扎着活下去。
这点与《活着》里的老农民福贵是一样的,当一个接着一个的悲剧来临,福贵从未想到死,而是坚强地活。
这点上,许三观与福贵,都是生活的英雄。
他们的身上,透露出一种强烈的生的欲望,这种欲望也许连他们自己都察觉不到,是一种生而为人的本能。
这种生的欲望,让他们坚强地活了下来,让他们成为了生活的英雄。
这个层面上,其实《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的主题是完全一样的:
人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而不是为了别的什么而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