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
齐帆齐第三期28天写作营02/28,字数1881 累计 3372 主题文:写写最近读过的书
近来坚持日更,总觉得词不达意,多读书成了我平日的闲散。近日拜读汪曾祺小说集。
一直记得播音主持言亮品评过汪先生的小说,用平实委婉的语言,描写生活中的细小琐屑,把平淡质朴的情感,用故事的形式一一显现。看书者就似抿一口清茶,听一个故事,读完有种宁静,闲适,恬淡的意味深长。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师从沈从文,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自称只善于写短篇小说,我刚读了其中一篇《受戒》,短小精悍,描写了小和尚明海和农家女小英子之间纯真浪漫的爱情。
小说里一切都显得如此心旷神怡,人与人之间淳朴亲切,世外桃源闲云野鹤般无拘无束,安乐祥和的气氛,读完,满心欢喜。
明海又叫小明子,家住庵赵庄,当地有个荸荠庵。当和尚成了一种职业,维持生计的好门路。
当和尚的门槛还不低,一要面如朗月,二要声如钟磬,三要聪明记性好。没有谁因为哪家儿子当了和尚而低看,更不会限制和尚的自由。
当和尚就像进学堂,拜师学艺,学艺结束可以留下继续深造,当个方丈主持,或者还俗娶妻生子。
寺庙里的生活也不是清规戒律,束手束脚,它就似换了个面貌的群居者的家庭宅院。
所谓“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寺庙都是清幽安静,修心参禅之地。荸荠庵里天井,假山,花木,禅房,佛祖,一应俱全。
庵里的老和尚普照,舅舅的师叔,小明子的师祖,就似家里的长辈,年纪大,好清静,成日关在房内吃斋念佛,沉浸在自己的“一花一世界”里,很少出门。
家里的大小事务,都有身强力壮的壮年管理。舅舅师兄弟三人,就跟大宅子家的三兄弟,老大稳重,老二干练,老三文武双全。
舅舅仁山,大师夫,当家的,主管寺庙账务,经账,租账,债账。维持寺里生计都靠这三本账本:经账就是做法事收钱;租账是出租庵里几十亩田地给人种,到时收租;债账主要是放债。
仁山也像家里的大哥,掌管家里的经济大权,是一家的顶梁柱。
二师父仁海好干净,有个老婆,老婆每年过来度夏,白天,一般闷在屋里不出来,小日子过得悠闲自在。
三师父仁渡,聪明精干,不但经忏俱通,而且身怀绝技,长得风流倜傥,相好众多。他就好似家里的三弟,调皮捣蛋,聪明绝顶,动不动会出点小岔子,捅个小娄子,放个“花焰口”,会有一两个大姑娘,小媳妇失踪-跟着和尚跑了。
庵里过着庄上人的闲散日子。扫完地,烧完香,磕过头,敲三声磬便可替了一天的早晚课,接着挑水,喂猪,就跟平日在家一样。
空闲时,拉几个熟人,把大殿上吃饭的方桌往门口一搭,斜放着就是牌桌。
这就跟开个烟酒店的老板,一边看店面,一边接待生意,有人买东西,帮着拿完东西,又回归牌桌。这个时候如果来个上香的,估计自己磕完头,上完香,便可四处闲转了,连卖东西的活计都可以省了。
逢年过节,就在大殿上烧水杀猪,猪一样没命地叫喊着,跟在家不一样的是,多了一道仪式,杀猪前,给猪念一道“往生咒”。
“一切胎生,卵生,息生,来从虚空来,还归虚空去,往生再世,皆当欢喜,南无阿弥陀佛。”
可不是,每个人赤条条地来到世上,再赤条条地回归大地,在世一生,何不痛痛快快地过好每一天。每个人都有自己生存的位置,上天把你安排在哪里,那就在那个地方好好地生活。
少点生活抱怨,该生气时吼两声,该开心时爽快地笑几声。受戒时,有个山东和尚骂人,“俺日你奶奶的,俺不烧了!”活脱脱的乡村野汉的形象,没有清规戒律地藏着掖着,不好意思用粗话骂人。
小说里,每个人都活得像他自己,每个人都活出了自己的本性。荸荠庵附近有个赵家的租客,家里四口人,大伯,大妈,大英子和小英子,安居乐业,家庭和睦。
赵大伯,干活的好把式,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赵大妈,干净利落,勤俭持家,大女儿恬静,小女儿机灵。
小英子跟小明子两小无猜,情投意合。平日里,经常一起玩耍,渐渐长大,青春的美好早已在两人心间荡开涟漪。
到了年纪,明子去善因寺受戒回来,搭上小英子的船,活泼开朗的小英子趴在小明子的耳朵旁,小声地说:“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小明子连方丈都不想当了,大声地说:“要!”。
懵懂的爱情就是你情我愿的美好。芦花才吐新穗,小船划进了令人遐想的芦花荡。
小说题目《受戒》,是小明子到善因寺里头上烫十二个黑疤,完成和尚的一大关,受了戒的和尚就可以到处云游,逢寺挂搭,但小明子刚领到这个和尚的合格文凭,便在回家的路上,跟小英子私定终身。这似乎有点讽刺了世俗的清规戒律。
小说简短,没有俊男靓女千回百转的爱情,但两小无猜青梅竹马的甜蜜,给我们展示了一副鲜明生动的画面。
我爱好这如诗如画的悠然闲散的田园生活。尽管它是个梦,是个脱离现实的梦,但写出了我们内心最真实的期盼,没有勾心斗角,没有趋炎附势,更没拘俗守常的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