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学校教育

教育是百年大计,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每个家庭的孩子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学校教育

在我国,学校教育是最主要的教育方式。国家以及父母都十分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从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政策上就可见一斑。

现在最早的实践教育是在幼儿园进行的。一群小朋友在幼儿园不仅要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而且还要学习基本的文化知识。但是现在又出现了“胎教”,先不论“胎教”教育的好处和弊端。仅仅从教育时间上来说,这类型教育已经非常超前了,或者说超出了一般人的认知。由此可见,我们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很多孩子在上小学之前就已经学会了我当年需要在小学才学的汉语拼音,甚至能够认识几千个汉字等等。到了小学后,孩子紧接着就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再进去初中,这之后,有些孩子升入高中,而有些无法进入高中的孩子也可以继续接受职业教育。他们都有机会参加国家高考,进入大学,大学毕业后的学生还可以进一步接受研究生教育等等。

其实,我们今天看到的这种学校教育模式是近代才发展起来的。在一定意义上,是工业化的产物。

我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京师大学堂”创办于1898年。下面我们一起简单来看下我国教育史。

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约产生于公元前21世纪的夏商时期。西周时,学校教育体系就已经比较完善了,包括官学、书院和私学。

隋唐开始,中央官学中除了大学以外还有国子学、四门学、广文馆、算学、律学、书学和医学等专门的学科。

北宋,宋徽宗在京城设立了由国家负责的“小学”,并下令在州县设立小学,规定了10岁以上儿童入学和升学考试的办法。到了明代,除府、州、县和卫设立官学以外,广大农村还设有“社学”。

与官学相辅相成的是私学。从春秋时期孔子创办私学以来,私学一直都是中国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官学一样,除了儒家经典外,私学也讲授一般的文化知识。

另一种采用私学形式但又不同于私学的教育制度是书院。从唐朝末年开始,官学的不稳定使得地方儒生不得不接受私学教育。与私学不同的是,书院有产业,譬如宋朝的书院大都置有院田,用来进行生产活动,保证有定额的资金运转。当时,中国著名的书院有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等等。

从我国教育制度的发展历程来看,到目前为止,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也不过一百多年而已。19世纪的室代的洋务运动使中国政府认识到了中国教育制度的落后,既有的教育制度已经没有能力为政府提供合乎需求的人力了。为了适应外交的需要,在1862到1863年之间,清府先后统一设立了京师同文馆,并且在上海和广州分别设立了方言馆;为了学习西方的技术,为了制造枪炮、舰船和训练新式军队,又在各地创办了相应的学堂。

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以讲授工业技术为主的实业性的学堂也应运而生。其间经历了一系列的改进、完善,1903年,学校教育开始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等。1949年之后,中国对学制也进行了几次改革,逐渐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教育模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