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讨论是头脑风暴思维碰撞的最佳契机,话题涉及的也是老师们最纠结、头疼的典型案例。
又看到这样一个话题:
一位后进生,家长恨铁不成钢,教育的方式方法简单粗暴,动不动就拳打脚踢,孩子越大越顽皮,与家长产生对抗情绪,家长悲叹不已。家长要求老师对他家孩子别客气,即使打也无所谓。面对家长你会怎么做?你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
这样的场景我们是不是觉得特别熟悉?
经常有第一天带孩子报名的爸爸妈妈到老师面前说:“我把孩子交给您就放心了,这孩子不听话的话随您要打要骂,我绝不护短,孩子就是你的了……”
作为老师的我们表面上客气地点头,心里忍不住说:才不会相信你们的话,不会也不能这样做,毕竟,孩子又不是我的。
因为表面上看这话好像是对老师的信任,实则让人感到很忧虑,这信任的背后隐含着一个可怕的或者说家长可能没有意识到的问题是:家长完全放弃了自己作为家长的责任。我(把孩子)交给你,责任就是你的了,(我就可以做甩手掌柜了,孩子交到学校,若成绩还没搞好,那就是老师你的责任了,与我关系不大)这其实是做一个家长的失职,这就是甩锅嘛。
李镇西老师曾在一次讲座中举家庭教育相当成功的例子时谈到了于漪老师。于漪老师的大弟是浙大教授博导,二弟曾经任北大副校长,小弟在中科院,两院院士。最小的妹妹是浙大教授,曾担任过浙江省科技厅的副厅长。一门精英啊!真的让人听了目瞪口呆,我们只知道于漪老师了不起,原来她的弟弟妹妹个个都很牛。
实际上于漪老师的母亲只是普通的家庭妇女,父亲在她13岁就去世了,父母哪里懂什么家庭教育的理论,但他们姐弟几个都接受了父母交代自己的“第一要做好人,要善良;第二要能够忍让,宽容”的家训。
这个例子很好的证明了家庭教育没有那么复杂、高深,就是家长做好自己,给孩子示范。
因为把自己做好是学校教育无法取代的。
学校教育再重要,也只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补充。毕竟父母和孩子相处是一生的时间,但是现在,比学校教育更重要的家庭教育恰恰被扭曲了——重智力,轻品格。
一说到教育就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他的特长:重知识,轻习惯,习惯养成了;重言传,轻身教,给孩子说得多,但是给孩子做得少。
就像一个孩子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大家就会说他有礼貌、有教养,会想这是哪家的孩子,这么懂事,不可能说他的班主任是谁。我们看到孩子举止文明,首先想到的是他父母而不是他的老师。同样一个孩子不讲卫生,满嘴粗话,我们不会想到老师没教好,而会说真没家庭教育、真没家教。
这就涉及到家教一词的词义演变——家庭教养到家庭教学
若干年前家教是家庭教养的简称,“你没教养”“你少家教”,背后还含有指责父母的意味,有家教意味着品德教育、习惯养成都跟好。
眼下家教成了家庭教学的简称、传授知识的代名词了。
很多身为教育者的家长没意识到自己是教育者,他重视家庭教育,他却不懂什么叫教育,更不要说家庭教育了。
好的家庭不是培养杰出的人才,而是让每一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是大树顶天立地,是小草也茁壮成长。
所以才出现了文章开头所说的典型案例——孩子交给老师就放心了,要打要骂随老师的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家长觉得孩子每天都在学校,学不好(成绩不好)板子就得打到学校、老师身上。
可是孩子毕竟不是学校的,孩子首先得家长的,家长不能忘记了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他的父母,第一个课堂是家庭,父母才是孩子的首席教师。
教育本身它就包含了家庭教育。从来没有哪个教育是单独的学校教育。只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配合才是完整的教育。
每一个优秀的孩子都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共同教育的结果。
一个有28年吸烟习惯的父亲,为了给孩子做榜样,决定从戒烟做起,跟孩子说要在五一前一定把烟戒掉(当然过程很艰难),他叫儿子监督他,儿子看见爸爸忍着不吸烟的难受,受到感染,也通过跳绳来培养自己的毅力,每天都跳绳,后来获得所在地区跳绳比赛的第一名,名次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孩子在和爸爸共同“战斗”的过程中毅力提高了、战胜自己的能力也提高了,同时还赢得了同学们的敬佩,更觉得自己其他方面也可以提升,延伸到学习的各个方面能力都得到提高。
所以遇到这样动辄把自己孩子的教育责任完全推到老师身上的家长,我会明确拒绝他并跟他分享上面的内容,也会告诉他家庭教育大于学校教育,
现在家庭教育的主要问题就是直奔学习,一说家庭教育就是学习,就是成绩,而忘了教育本身它的含义是道德。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有句名言:
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
教育孩子其实是教育自己,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长的教育。
要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任何一个孩子的优点都是父母优点的延长,每一个孩子的弱点或者缺点都是父母缺点或者弱点的延伸。
帮助孩子不是帮助他成功而是帮助他幸福。
所以天下的父母千万不要因为自己孩子成绩暂时不如人意而纠结不已,更不能因为成绩低而对孩子拳打脚踢,当务之急必须做的是自己好好学习,而非苛责孩子天天进步,更不是随便把责任推到学校扔给老师。
Ycy207--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