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300天•读写醒走营”吸引了一批优秀的爱读写的老师,这些老师偶尔会有交流。一部分老师购买了我的新书《一粒尘土也有她的光芒》,阅读后有所反馈,也会有所交流。杨老师既是学员,也是我新书的读者,下面分享我与她关于写作方法,特别是读后感写法的交流。
问:
陈老师,您好!
想向您请教一些关于写作的方法。您平时在写作前,是会先构思好文章的整体结构,还是倾向于随性下笔,之后再根据内容重新梳理逻辑呢?
另外,特别佩服您著作中的读后感部分,写得非常精彩!能否分享一下,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希望得到您的指点,谢谢!
再问:
陈老师您好!
不好意思再次打扰。我前几天向您请教过关于写作前是先构思还是先动笔,以及如何写好读后感的问题。可能您最近比较忙。
为了能更高效地获得您的指导,我想冒昧地问一下:关于整本书如何写好读后感,您觉得最重要的是抓住原著的核心思想,还是结合自身的真实感受来展开呢?或者您是否有推荐的相关范文可以学习?
希望能从这个小切入点得到您的启发。再次感谢您!
答:
杨老师,您好!很高兴您如此认真探究,也感谢您的信任。
关于写作前是先构思还是随性下笔,我通常会根据文章的类型和目的来决定。如果是逻辑性较强的文章,我会先构思好整体结构,这样有助于保持文章的条理性和连贯性;而如果是情感表达类的文章,我则更倾向于先随性写作,之后再梳理逻辑,这样可以更好地捕捉灵感,让文章更具自然流畅的表达。
至于写好读后感,我认为关键在于三点:一是准确把握原著的核心思想,这是读后感的基础;二是结合自身感受,让文章有个人的特色和温度;三是尝试将原著的思想与现实或其他知识体系联系起来,进行适当的升华。
关于写整本书的读后感,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将“抓住原著核心思想”和“结合自身真实感受”两者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写出有深度又有温度的文章。
单独抓住原著的核心思想,文章会显得过于理性、缺乏个性;而只写自己的感受,又可能偏离原著的主题。所以,两者需要相辅相成。
具体来说,写作时可以先提炼出原著的核心思想,比如作者试图传达的价值观、主要情节或主题思想,再通过自己的真实感受或经历来展开。
比如,如果原著探讨了“人性与选择”这一主题,你可以结合自己的某个生活经历,谈谈你对这一主题的思考和体会。这样既能让文章逻辑清晰,又能让读者感受到你的个人化表达。
在《一粒尘土也有她的光芒》一书中收录了好几篇已发表的读后感,您可细读,感受一下。现在不少报刊、杂志也有专栏发读后感,您可有针对性地阅读,仿写,用心修改后尝试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