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烦恼即菩提——《奇特的一生》读书笔记第七篇中列出了面对人生的两种方式:
一种是“祥林嫂式”。经历了不幸之后,深受冲击,到处诉苦,结果是越来越苦,身陷到不幸中无法自拔,直至被不幸和苦难吞没,整个生命陷落在一个苦难引发的漩涡里。
一种是“柳比歇夫式”。没有被苦难打到,而是把苦难变成了滋养成果的养分,把绊脚石变成了垫脚石。
那么,到底有没有第三种方式面对人生呢?
答案是肯定的,有!前面所述,第一种方式无疑是把自己变成了人生的受害者,肯定不可取。第二种方式要好很多,更积极、更勇敢,但还不够。如果说采取第一种方式面对人生的人是愚人,那么采取第二种方式面对人生的人可以说是智者。但这两种人,仍然落入凡夫的境界。比这个更高的境界是真正有大智慧的人,暂且用儒家所用的词“圣人”来代表。道家说的更清晰,把这些有大智慧、大成就的人分为四类:真至圣贤。
圣人会采取第三种方式面对人生:回归本心,不为相迷。
也就是说,无论外面发生了什么,坏事也好,喜事也好,始终置心一处,不为所动。“任尔东南西北风,我自巍然不动。”1496年,王阳明在会试中再度名落孙山。有人在发榜现场未见到自己的名字而嚎啕大哭,王阳明却无动于衷。大家以为他是伤心过度,于是都来安慰他。王阳明却说:“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
据说王阳明收到平叛宁王成功的喜报时,正在与人下棋。得知如此大的喜讯,居然不为所动,依旧坐在那里安静下棋。
外在的淡定,源自内在的清静。没有超越喜乐苦恼的大智慧,难以为之。
人生最大的苦恼莫过于生死了。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去吊唁,却看到庄子正击缶而歌。难道他如此绝情吗?当然不是,恰恰是因为庄子在最初的痛苦之后,悟到生命本来无始无终,恰如四季交替、循环往复。于是止住悲伤,击缶而歌。
外在的不羁,源自内在的超越。没有看破生死的大智慧,难以为之。如果说,从第一种方式成长到第二种方式,是一个从愚到智的过程,那么,从第二种方式成长到第三种方式,就是脱凡入圣的过程。
我们生而为人,大多都是凡夫俗子。但是,如果我们有智慧,就能认出古圣先贤们教导的智慧是天地正道,值得我们跟随;如果我们有勇气,就能按照古圣先贤的教导去践行、去成长。
我们现在不是圣贤,但是我们可以走向圣贤!
如果人人都能立下这样的志向,则人与人之间的纷争就会越来越少!
如果人人都能立下这样的志向,则家庭和社会就会越来越幸福和谐!
如果人人都能立下这样的志向,则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之日不远矣!
智崐原创《奇特的一生》相关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