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一生


为你解决的问题


我们每个人希望此生能有所成就,怎样更好地度过这仅有一次的生命时光,似乎是摆在人类面前的永恒课题。好在我们芸芸众生之中,总有少数人没有淹没于时间的洪流,与时间成为朋友,活出了生命的精彩。今天要讲的《奇特的一生》的主人公——苏联科学家柳比歇夫就这样一位杰出人物。

他是高超的时间管理大师,一生在学术上建树颇丰,同时享受生命的乐趣,活出了生命的意义,实现了升华与超越。


读这本书,你可以有以下收获:

①掌握时间管理的精髓,摆脱时间焦虑。

②了解柳比歇夫一生的秘密——怎样才能生活得更好。

③学会科学管理时间与精力,在有限的生命中充分发掘自身潜能。



金 句 精 选


①由于做了统计,他获得了时间。


②柳比歇夫的一生证明了,连续系统地使用时间统计法,可以帮助个人把才能集中到一个目标上,取得超越天才的成就。


③他的幸福感从何而来?可能是由于他充分地施展了身手,尽情发挥了聪明才智。


④不仅生命只有一次,不可复得,而且生命中的每一天也同样具有这种只有一次,不可复得的性质。


⑤一个好的方法可能比热情更为重要。



听 前 预 热


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1890—1972年),前苏联的昆虫学家、哲学家、数学家。毕业于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一生出版了70余部学术著作,从分散分析、生物分类学到昆虫学等。

他在26岁时独创了一种“时间统计法”,记录做事使用的时间,以数学、统计学等工具进行科学统计和分析,以此来改进工作方法、计划未来事务,从而提高对时间的利用效率。他不断完善这一统计方法,并一直沿用了56年直到逝世。


丹尼尔·亚历山大洛维奇·格拉宁:(1919—2017年)苏联俄罗斯作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苏联国家奖、俄罗斯“巨著奖”获得者。曾在动力试验所、基洛夫工厂任主任工程师。卫国战争期间在坦克部队服役。1949年开始进行纪实文学创作。

2013年,格拉宁的长篇小说《我的中尉》在中国被评为“年度最佳外国小说”。2017年7月4日,格拉宁在圣彼得堡逝世,享年99岁。普京在格拉宁雕像揭幕仪式上,对其生平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格拉宁的作品反映了20世纪的主要事件。


读完本文约需32分钟

书友你好,欢迎来到非凡精读馆,和我们一起“多读一本书”。

我们今天要讲的这本书叫《奇特的一生》,特别多书友一直希望我们讲一讲这书。这本书特别被推崇,不仅因为它很好地介绍了前苏联科学家柳比歇夫的故事,更是因为里边儿记录了一个柳比歇夫发明的非常了不起的时间管理法。

所以,这不仅是一部人物传记,还是一本非常经典的时间管理著作。

读完这本书,我们会看到,一个人,如果潜能全开,可以有多么了不起!而这个不一样的时间管理法,又会让使用它的人活得多么幸福、诚实、高效!

这个时间统计法有多有用呢?很多名人回忆起自己看到这本书的情景,都说自己撞了大运。

中国目前非常有名的创业者、作家们,像是李笑来、秋叶大叔、吴刚、战隼等曾经学习研究过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都认为受益无穷,跟人极力推荐。

李笑来更是无比推崇柳比歇夫,他的超级畅销的《把时间当做朋友》那本书中的关于时间管理的核心思想,就来自这本《奇特的一生》。

一  柳比歇夫:一位奇特的科学家与生活家

那发明这个方法的柳比歇夫究竟有多厉害呢?书名叫《奇特的一生》,我们就先来详细说说柳比歇夫的人生究竟奇特在哪里?

奇特之一:高产与博学兼具的科学家

首先,他是一个既精深又博学的科学家,行动力惊人。

前面我们也提到了,在柳比歇夫去世一周年的纪念会上,历史学家、生物学家、数学家们齐聚一堂,各自作报告讲述他们眼中的柳比歇夫,有人说他是伟大的生物学家;有人说他不只是生物学家,还是哲学家,是数学家,是昆虫学家……

他们和柳比歇夫都是多年好友,都自认为非常了解柳比歇夫,但是听了旁人的介绍,才知道柳比歇夫博学到如此程度。

他喜欢历史、哲学、文化、音乐……并且常常去研究:

“谈起英国的君主制度,他能够说出任何一个英国国王临朝秉政的细节;说到宗教,不管是古兰经、犹太传经,还是罗马教廷的源流、马丁·路德的学说、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思想……他都是如数家珍。他懂复变数理论、农业经济、罗·费歇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古希腊古罗马,天知道他还精通些什么。”

他自学了英语、法语、德语,1967年,他77岁的时候,他统计自己一年读了俄文书50本,英文书2本,法文书3本,德文书2本。

除此之外,他还在业余时间研究跳蚤的分类。跳蚤,是一种小得几乎看不见的小型昆虫。到一九五五年,柳比歇夫65岁的时候,这样的小虫,他搜集了一万五千只,还挑出5000只公的,分成300种不同的种类,做器官切片,他收集的材料比动物研究所多5倍。

请注意,这只是他业余时间作为休息的爱好,不是他的主业。

哎,听到这你可能觉得,这人肯定是个天才!这本书的作者格拉宁告诉我们,完全不是,柳比歇夫也就是个普通的聪明人。那这人一定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每天通宵达旦地学习工作吧。

也不是!柳比歇夫的日记显示,他每天的睡眠时间在10个小时左右,比现在大部分上班族都多。而他一天工作的时间呢,也就只有5个小时左右。


奇特之二:他是一位充分享受人生的生活家

实际上他是一位充分享受人生的生活家。

他一年的娱乐活动有65次之多,包括看戏剧、电影,听音乐会、参观展览会。同样的一年,同样的人生几十年光景,柳比歇夫掌握的知识,受到的文化熏陶,获得的生命体验,可能要比普通人丰富得多。

二  秘密法宝:坚持56年不曾间断的时间统计法

支撑这奇特一生的,就是他独创并实践了一生的时间管理方法。

1972年柳比歇夫去世后,作者格拉宁研究了柳比歇夫留下的日记和文档。他非常惊异地发现,柳比歇夫坚持了56年,一天不落地记录自己的时间使用情况,把时间当科研数据一样做精细的统计和报告。

格拉宁被他的时间统计法深深震撼,写作的重心也转移到了柳比歇夫是怎么使用时间统计法,又为什么要使用这个方法上。

结果显示,时间统计法,正是柳比歇夫一生如此高效的秘密法宝。那这个方法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可以分为三步:

第一步,记录数据;

第二步,统计分析;

第三步,决策计划。

听着很简单对不对?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听过一些时间管理的方法,听的时候豪情万丈,做的时候往往就不了了之了,就是因为很多时间管理法都太复杂,一个复杂的计划里,但凡有一个小环节没有执行,都可能让整个大计划彻底崩溃。最后白白地生出很多自责、愧疚和无力感。

大道至简,面对现实去管理时间,才是最可能成功的路子。

我们来看柳比歇夫在管理时间上具体有哪些技巧:

(一)记录数据

首先讲讲这记录数据。

第一个特点就是简单,简要记录下做了什么事,花了多长时间就可以了。

柳比歇夫的时间开销日记,语言非常简洁。基本格式是:地点、日期、做了什么事情,做这些事所花费的时间。

除此之外,像是个人对事件的评价啊、心情感受啊之类的东西,几乎没有。这种简单记录有哪些好处呢,大家只有亲自试了感受才会特别真切。

我学习柳比歇夫的方法,用的是手机里自带的备忘录,发现只要简单记一下日期、事件、花费时长,每次一分钟不到就记好了,一点都不影响自己接下来要做的事情。

简单省时间,就容易坚持。如果每次记录都要写一大段,那恐怕一忙起来根本没时间记录吧。

这里有一个小细节需要特别注意。我们在以往时间管理的记录中,会把时间段放在第一位,如早上6:00~7:00 起床准备上班;8:30~9:30 晨会;9:30~10:00 写会议小结……

但是,柳比歇夫的每天的时间记录中,并没有几点到几点具体时间段这一项,他只记录事件和这件事花费的时间。

为什么要这么设计呢?

我刚开始学柳比歇夫的时候,用的是习惯的老方法,记下几点几分,我干了什么,花了多长时间。

第一天,我把从早上起来到晚上入睡前,自己做的每件事都进行了时间统计,心里有点沾沾自喜,觉得自己开始要变成一个有效率的人了。

但是很快就发现不对劲了,我根本就坚持不下来每天记录!

因为会有一种时间追着我走的感觉,我会问自己:已经四点了,两个小时过去了,你都干了些什么事呢?噢,吃饭、照顾孩子、刷朋友圈。

这个过程很不轻松,我脑子里得绷着那根弦。也有网友评论,说柳比歇夫的方法很难坚持。那难道这种时间统计法只适用于少数有毅力的人吗?

直到有一天再翻这本书,我才突然发现,柳比歇夫没有写时间段啊。他只写做了什么事,这件事花了多长时间。

于是我也抛开时间段了,直接写事件。

可是写什么呢?我还没想好去做什么呢。这么想着,那些似乎已经被我遗忘了的、近期要做的事情,一件件、一桩桩从脑海里冒出来头来,我都一件件写下来。写完了,就挑一件开始做,看下表,写一下开始时间,就去做了,做完了,再看下表,记录下用的时长。

这样记下来,一天就体验到妙处了。原来,以事件为先导开始记录,能够逼迫着人去思考此刻最应该做什么。我不知道其他人会怎样,至少我,会为了在时间账本上记下漂亮的一笔,而选择有意义的要事去做。

我没有被时间追着赶着跑的感觉了,甚至在做事情的时候,我一度忘记了时间,达到一种接近心流的状态,做的过程我很专心,做完记录下来的时候,也充满仪式感和成就感。

接下来的日子,我真的做到了每日记录。

有时候真想对柳比歇夫深深一拜:大师,高手啊。就这么一个容易让人忽略的小细节,效果就天差地别!

我也开始理解这本书的作者格拉宁为什么那么后悔没有在柳比歇夫生前就跟他深交,知道他有时间统计法,跟他当面讨教了。现在这本书里所写的内容,都是格拉宁在柳比歇夫去世后,对着不会说话的日记和文档探究分析的。

不写时间段这个小细节,在书中并没有强调,但是大家试一下两种不同的方法,就会发现柳比歇夫的用意了。

我个人认为,这个小细节,是能把柳比歇夫时间统计法坚持下来的关键所在。

柳比歇夫做时间记录的第二个特点是全天候记录。

有些人在做时间记录的时候,会只记关键工作时间的使用情况,或者只记大块的时间,零碎的时间不记录。

柳比歇夫是除了日常吃饭睡觉以外,尽力把自己的行为活动都做记录,一点也不夸大,也不缩小,就像一个虔诚的信徒,向时间之神汇报自己对它的使用情况一样。

他为什么要这么辛苦地做这样的记录呢,这样有什么好处吗?

好处就是让时间可视化。

有一首歌叫《时间都去哪儿了》,不是矫情,我们是真的不知道时间都去哪儿了,好像啥也没做,一天就过去了。但是柳比歇夫知道。他通过在纸上记录自己做什么、花了多少时间,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可视化了。

可视化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提醒办法,樊登老师在讲《掌控习惯》这本书的时候也提过,能经常看到家里电表数字的家庭,比看不到电表数字的家庭,用电量少30%,因为他们看到数字变化,就有意识地节约用电了。

我自己曾经把一个月的消费开销一项项在Excel表格里统计下来,做完感觉后背直冒汗,以前竟然从来不知道一个月花了那么多,远远超过了我的月工资。没统计之前,我自己凭感觉估计的数字才一半的样子。

就这么一次记录和统计,接下来的一个月,我的开支减了一半。我并没有压抑自己的购买欲,降低生活品质,只是已经有意识地不去花没必要花的钱了。

柳比歇夫全天候的记录也是如此。人的大脑和感觉有时候是不准的,甚至是混乱的,只有可视化的数据才能让人清晰掌握事实,做出相对准确的判断。

我很希望自己一天有2个小时用于健身,但是又苦恼没有时间。全天候记录后,我发现自己每天刷朋友圈、看微博、看电视剧、逛淘宝的时间就至少在3个小时以上了,周末还会翻一倍!真是不统计不知道,一统计吓一跳。

所以,全天的时间使用情况都做记录,我们才会对这一切有所觉察,才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哪些时间使用得合理得当,哪些时间做的事情是无意义的。

(二)统计分析

当第一步记录完成以后,第二步就要在这些数据材料基础上做统计分析了。

柳比歇夫统计分析工作做得很扎实,每日、每周、每月、每季度、每年,甚至每五年都要分别对自己的时间使用情况做统计分析,还会写详细的分析报告。

听到这里,有些人可能会心里咯噔一下,这也太麻烦了吧。别担心,没有那么难。柳比歇夫怎么会把自己累着呢?如果做时间统计这件事很苦很累的话,他怎么能坚持那么久呢。

有了上次的发现之后,我已经有点悟到,他能坚持下来,不是因为他意志力比别人强,而是他用了一些窍门,让事情符合人脑科学规律,顺应人的心理需求,变得简单、有趣还有效。

在统计分析这一步,他至少有三个小窍门:

第一是做事件分类,就是化繁为简;

第二是重点统计干正事的时间,也就是要事第一;

第三是统计单项工作所用工时,这样可以增强自信;

第四是做年度总结报告,便于直观反馈。

首先看第一个小窍门:事件分类,怎么分呢?

柳比歇夫把自己做的事情分为工作和休息两大类。其中工作又分中心工作、附加工作和社会工作。

中心工作是和他自己理想目标最相关的学术研究工作,比如写论文、写书等等;

附加工作是能够促进他中心工作开展的工作,比如给某专家学者回信,就学术问题进行探讨;

社会工作则是指做学术报告、讲课、开学术研讨会等。

除工作之外的其他活动则标记为休息,包括看报纸、阅读文艺书籍、看戏剧、散步、刮胡子等等。

这样分类,看着麻烦,事实上却是化繁为简。想想看,我们平时一周内要干多少事情啊,少说也有十几种几百件吧,一月、一年干的种类数量更是多得数不清。但是让柳比歇夫这么一分类,到了他的总结表里就只剩下两类——工作和休息。

再细分工作,也就是3类:中心工作、附加工作、社会工作。所以他做分类统计总结时候,只需要做这5项的加法就好了。是不是很简单?

具体是怎么记录的呢?这里有一个柳比歇夫的日记例子:

日期:1964年4月7日

中心工作:分类昆虫学(画两张无名飞蛾的图)——3小时15分钟。鉴定飞蛾——20分钟。

附加工作:给斯拉瓦写信——2小时45分钟。

社会工作:植物保护小组开会——2小时25分钟。

休息:给人写信——10分钟;阅读地方报纸——10分钟;读列夫·托尔斯泰的书《塞瓦斯托波尔故事》——1小时25分钟。

最后小结:基本工作合计6小时20分钟。

他分类统计工作和休息之后,最后有一个小结:基本工作合计多少小时多少分钟。每天的记录都是如此。

这里边的基本工作又指什么呢?这就是柳比歇夫认为的正事了。他把写书、搞研究等中心工作和与某专家写信探讨学术问题等附加工作合起来,命名为基本工作。而开会、讲课、学术报告等社会工作则不算基本工作。

为什么不把社会工作纳入基本工作进行统计呢?

我推断,基本工作是他自己主动做的,他独立能掌控的,与他研究方向密切相关的。而社会工作虽也是工作,但是这些会议、论坛等需要有别人参与,有人邀请他,不是他随时随地主动想做就能做的,而且有些会议是否有价值还需看情况。

所以,统计基础工作的时间,就是统计自己能掌控的、主动做的有意义的工作,他在看自己靠自己的力量向理想目标前进了多少,产出了多少成果,花费了多少时间,这个时间在他一天的可利用时间中占比多少。

柳比歇夫并不会把自己搞得像一个停不下来的陀螺,他如果在基本工作上花费的时间超过了5小时,就会停下来休息,去看看报纸、读读小说、听收音机的节目,去剧院看戏剧、去户外散步等。

为什么能这么坦然放松呢?因为他每到月底都会对自己的基本工作时间进行统计,年底再对月度总结进行统计,统计的数据足够多了,他就知道自己的极限在哪里。

比如在1963年,统计显示他出现了最高的有效工作时间总和为2006小时30分钟,平均每天的有效工作时间达到了5小时29分钟,而在一般年份,他的统计显示他有效利用在工作上的时间是4小时40分钟。

柳比歇夫说:“常常有人说,他们一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这样的人可能是有的。可是拿纯时间来说,我一天干不了那么多。我做学术工作的时间,最高记录是十一小时三十分。一般,我能有七八个小时的纯工作时间,我就心满意足了。”

所以,像柳比歇夫这样勤奋而高效的人物,一天投入工作的时间最多的时候也没有超过12小时,平均每天用于工作的时间也就5个小时左右。

我们现在有很多人每天上班都不只8小时,有人甚至996,每天上班时间12小时,一周工作6天,但如果像柳比歇夫这样精确记录的话,真正花在有效工作上的时间又有多少呢?

所以,我们不是没有时间,只是没把时间用来干正事儿。

在PPT培训领域非常著名的秋叶老师连续多年学习借鉴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他就说,我们这些普通人,大部分的人,每天真正有价值的工作时间并不超过2个小时。

秋叶老师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每天投入工作至少1小时。他说:“我每天能否安心上床的标准不是有没有熬夜做完事情,而是我有没有每天为要做的事情付出超过一个小时以上的有效工作时间,这一点做到了,我就知道,未来的某天,我要的,终将是我的……我只需要坚持得足够长,就足以秒杀国内大部分真正有天赋的牛人。”

所以,分类统计时间,重点统计基本工作时间的意义就在于此。柳比歇夫要求自己必须保证每天有在做跟他理想目标直接相关的基本工作,必须保证基本工作的牢固地位不动摇,这样他不浪费时间到无意义的事上,不会偏离自己的人生总目标。

柳比歇夫除了会分类统计,重点统计干正事的时间外,他还会针对一件连续性的工作,统计自己完成这项工作到底需要多少时间。

我想问一问大家哈,如果你是学生,你知道自己学一门课程需要多长时间吗?

如果你是一位销售,知道自己完成月度销售额需要多长时间吗?

如果你是作家呢,知道自己写一本书花了多少时间吗?

你是全职妈妈,你知道自己在整理家务上多少时间,给孩子讲绘本多少时间吗?

柳比歇夫通通都知道。

从书中摘录的柳比歇夫的日记可以看到,柳比歇夫第一天画飞蛾花了3小时15分钟,鉴定了20分钟。第二天他继续鉴定飞蛾2小时20分钟,鉴定结束,接着就开始写关于飞蛾的鉴定报告,花费了1小时零5分钟。连续两天研究这两只无名飞蛾,他总共花了7小时。

柳比歇夫写了一篇题为《论生物学中运用数学的前景》的论文,在手稿的最后一页特别标注了这篇论文的“时间成本”:

准备阶段:写提纲、翻阅其他手稿和参考文献 ,用时14小时30分钟;

写作阶段:29小时15分钟;

合计:43小时45分钟,共8天,1921年10月12日至19日。

这么做有什么好处呢?

好处就是不再把写论文视为一件难事,因为他已经核算清楚了,只需要连续工作8天就可以了。这是多么令人鼓舞的事情啊。本来以为一篇论文很难写,结果只需要8天,人生有多少个8天啊。

柳比歇夫的每篇论文,都有“时间成本”的核算。

不止如此,他写的每一封信、研究的每一只昆虫、看的每一本书、跟某人谈话,不管干什么,所花费时间都算得一清二楚。

作者曾经跟柳比歇夫有过两次会面交流,柳比歇夫也在日记中记下了交流时间,分别是1小时35分钟和1小时50分钟。

我们很多时候觉得一件事情很难,拖延着不做,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一种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好,不知多久才能做好的恐惧心理。

最近我正在整理一份工作指南文档,学着柳比歇夫做了时间统计,结果是这个样子:

打开电脑登录办公软件:3分钟;

发呆磨蹭:5分钟;

给同事打电话要一些资料,等待资料发送过来:30分钟;

有同事进来了,闲聊两句:5分钟;

手机响了,接了个电话,顺便看到手机屏幕有新的通知提示,点进去浏览新闻,看一条后再接着点击下面推荐的新闻看:15分钟。

打开文档开始写工作指南:2个小时。

写完,我觉得非常有成就感,原来自己写一个工作指南初稿只需要两小时啊,再花一个小时修改完善应该绰绰有余,而我之前却因为这事拖延了一周时间,直到临近交稿截止日期了才行动。

之前我有多少3个小时可以完成这件事情啊,我拖延着迟迟不做,让这件事像定时炸弹一样在我脑海里潜伏着。

再想一想:我在动笔之前,各种磨蹭还花了将近一个小时,本来这些时间都是不用花的,我可以提前几天就找同事把资料要过来。

同时,发现自己浏览无意义的新闻也花了不少时间,我就把那个新闻App的通知功能给关闭了,省得它时不时跳出新闻标题来分散我的注意力。

时间统计法的好处,只有自己亲自试过了,才能最真切地感受到。

柳比歇夫在用人生的一个又一个8天,写出一篇又一篇论文的时候,他应该是非常兴奋的,充满了成就感,对自己的能力越来越自信,敢尝试去做的事情也会越来越多。

通过持续地对单项工作的用时统计,柳比歇夫对自己的出产能力做了研究和试验:自己在读、写、工作、思考等各方面,到底能干多少?怎么干会成效更高?他对自己的能力掂量得精准无疑,不让自己负担过重,又充分发挥所有潜能。

而明确了每件事所需要的工时,也能帮助他把计划安排做得更精准。我们普通人在做计划的时候,经常会有计划赶不上变化的情况。但是柳比歇夫做的计划和实际执行的误差则很小,就因为他能够准确地估算出完成一项任务所需的时间,从而合理安排工作计划。

所以,统计时间,一定要统计完成一项连续性工作所花费的总时间,不管多么浩大的工程,我们每天做一点,有时候隔几天做一点,只要在做,就把这个耗时记录下来,最后统计这项工作总共花了几天、几小时。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说,我算清了这项工作的时间账,以后碰到同类事情,我们就能做出更贴合实际的时间规划。

柳比歇夫统计分析的第四个特点是做年度总结报告。前面我们讲了柳比歇夫把事件分类,重点统计基本工作时间,统计做每一项工作的工时,除了这些,到了年底,他还要做年度盘点和总结。

他非常认真地写年度总结,长达好几页,篇幅巨大,附有种种表格,写自己一年都做了什么,几乎什么事情都要结算统计,最终公正客观地反映了过去一年的历史。

柳比歇夫这样做很累吗,其实对他来说并不累,因为他每月会做一个小结,每季度也会总结。而年终总结,就是四个季度总结的相加。柳比歇夫记录过,自己写年终总结只需要两天时间就够了。他还会饶有兴致地把总结内容摘录出来写信与朋友分享,可见写总结对他来来说是一件有趣的事。

他的总结,用于工作的详细统计就不说了,休息娱乐也纳入统计。

比如:

娱乐65次,接着是一张清单,记录着看过的戏和电影,听过的音乐会,参观过的展览会。

1967年,柳比歇夫77岁的时候,他记录了自己一年的读书情况:

俄文书共读50本,48小时;

英文书共读2本,5小时;

法文书共读3本,24小时;

德文书共读2本,20小时。

真的不得不让人惊叹啊,我们樊登读书的目标是一年带领大家读50本好书,这位77岁的老人一年就读了四种语言的57本书!

当然每本书的书名,累计阅读时间,读书笔记他都是有记录的。

他还会记录自己全年游泳43次,同朋友、学生交往累计151小时,最欣赏哪几部影片……

说实话,我们一年看戏、看电影、听音乐会、看展会有65次吗?全年游泳有43次吗?我们工作时间跟他比起来天差地别,就连娱乐消遣的次数也比不上。

所以,作者格拉宁不得不惊叹:大家都公平地拥有每天24小时,为什么柳比歇夫可以做这么多的事情?

他知道柳比歇夫的统计法一定发挥了很大作用。

格拉宁在书中写道:“他的时间好像是物质,不会无影无踪地消逝不见,不会消亡;它变成了什么,总能查得出来。由于做了统计,他获得了时间。这是最实在的收获。”

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就像一张网,用它细密的网眼,抓住了变幻无常的、老想溜掉的日常生活,抓住了我们没有觉察到的、损失掉的、不知去向的时间。

(三)决策计划

完成了统计分析,下一步,柳比歇夫就要参照统计结果,为未来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了。这就要讲到柳比歇夫时间统计法的第三个步骤——决策计划了。

柳比歇夫的决策之一是,利用“时间下脚料”。随时随地利用一切能利用的时间,不浪费点滴时间。

非大块的空余时间,日常生活中那些碎片的时间,柳比歇夫称之为“时间的下脚料”。有哪些“时间的下脚料”可以利用呢?

比如,每一次散步,他都用来捕捉昆虫。他规定,短距离,两三公里路,最好步行,省得为了等车浪费时间。以步当车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锻炼身体,省得他再腾出时间来去散步。

在那些废话连篇的会议上,他会演算习题。

出门旅行,他在火车上读外语书籍,比如说英语,主要就是利用碎片时间段学会的。

柳比歇夫认为应当不断挖掘一切时间潜力,从时间中找时间。

他这种方法拆解一下招数,其实就是A活动与B活动一起做,也就是一时多用,我们也能马上学起来。

比如早晨起床洗漱吃早餐的时间大概需要1个小时,那就可以打开樊登读书APP听一本书,或者听英语新闻。

上班在地铁上的时间,可以用手机写晨间日记,也可以看书或听书。

陪孩子在公园散步聊天,可以顺便做一下全身的拉伸放松。


为了让自己更加高效,柳比歇夫根据自己的工作和身体情况,总结了6条时间使用规则,这也是他从分析统计中得来的智慧:

第一条,不承担必须完成的任务;

第二条,不接受紧急的任务;

第三条,一累马上停止工作,去休息;

第四条,不同内容书籍交替着看;

第五条,睡得多,一天十小时左右;

第六条,累人工作和愉快工作结合在一起。

这是柳比歇夫的原则。我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一些原则:比如晚上会因为看手机而熬夜影响睡眠时间,导致第二天精力不足,那就规定手机不带进卧室,改为睡前做瑜伽或者看书半小时。

因为长期伏案工作导致肩颈痛、偏头痛,那就规定伏案工作1小时就起来拉伸肩颈,休息眼睛5分钟;思绪混乱心神不宁,那就规定每天中午饭后冥想15分钟……

原则不需要多,也不能太难,太难做不到又徒增沮丧,应该是很容易做到的那种,定下来了就雷打不动执行。

柳比歇夫还要求自己在工作时间保持高度专注:他说:“应当学会不受周围环境的干扰 ,用在工作上的3个小时应当是真正做工作的3个小时 ,不想不相干的事,不听同事的谈话,不听铃声和笑声,也不听收音机……”

为了把重要事情做好,而屏蔽那些干扰项是必要的。

以上这些都是柳比歇夫为了让时间更加高效充分地利用,做出的决策,使用的小技巧。

他最厉害的还有做计划。

他的人生目标是创立生物分类法,在昆虫学方面做出成就,这是他的终身计划,为此他有配套的五年计划、年计划、季度计划、月计划。

每年,柳比歇夫总结完上一年,就开始制定下一年的计划了。

他会首先给自己提出一个中心任务,然后围绕着这个中心任务做工作计划。

比如1968年,他给自己提出的中心任务是准备学术报告,当年一个非常重要的国际昆虫学会议将于8月份在莫斯科召开,他准备做一个报告,谈谈经验分类法的任务和道路。

接下来,他就开始安排,哪些论文应该在会议开幕前写完,在鉴定昆虫科属上需要做哪些工作,要在哪些地方出差考察多少天,他正在连年进行的两本学术著作各要写多少页。

然后做出详细的计划:

第一类工作:计划570小时(实际完成564.5小时)

路途往返:计划140小时(实际使用142小时)

交际:计划130小时(实际使用129小时)

私事:计划10小时(实际使用8.5小时)

我们觉得这计划简直精准不得了了,柳比歇夫还在总结中吹毛求疵地记上一笔:“第一类工作完成564.5,原计划570,赤字为5.5,即1%。”

正是连续多年认真地进行时间统计,让柳比歇夫能精准地估算出完成一项任务所需的时间,然后合理安排工作计划。

在执行计划的时候,柳比歇夫也怀着对时间无比珍视的态度,严格执行,也许他也有几天放松或者因为其他事情打乱计划的时候,但是因为他每天在记录,每周在小结,这些可视化的数据会提醒他很快调整状态,继续按他的目标行进。

柳比歇夫的状态,真正是应了那句话:只要你知道要去哪里,全世界都会为你让步。

记住了吗?时间统计法分为记录数据——分析统计——决策计划三个步骤。

记录数据,这个行为让时间可视化,时间本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做了记录和统计之后,我们可以从这记录中知道时间用到哪里了。

在记录时不先记时间段,而是先记做的事情,就会逼着人以结果为导向使用时间,先明确自己要做什么,而不是跟着时钟的数字随波逐流。

每天统计累加基本工作时间,可以提醒和保证自己每一天做的事都跟理想目标相关,人生不偏离航向。

在统计分析环节,他也用了很多让自己省时省力的妙招。而且在统计的过程中,他能够从直观的数据对比中,及时调整自己的方向和节奏。

最后决策和计划,他有利用时间下脚料的习惯、专注的习惯、保证休息时间不搞疲劳战的习惯。

柳比歇夫的时间记录,像镜子一样真切地反射出了他的行动轨迹,他的所思所想,他的工作状态和工作成果。他对自己毫无保留,他的每一步操作,都呈现出哲学的简洁和几何的美感。

记录数据——分析统计——决策计划这三个步骤动态衔接、螺旋式上升,决策计划之后又是日复一日的记录数据,在数据基础上分析统计,在分析统计结果上作出新的决策和计划,做得越久,这个工具的体系就越完备,使用起来就越得心应手。

很多人把自己执行的效果,和软件应用的便利性捆绑在一起,常常抱怨没有好用的app。事实上,柳比歇夫那个年代,只能用纸笔,但是他依然做得很好。

所以工具肯定不是最关键的因素。我们可以用纸笔、也可以用手机备忘录、Excel表格、应用软件,只要多多实践,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具来。只要开始行动,问题总是能够解决的。


  三  柳比歇夫带给世人的启示怎样才能让自己的人生过得有价值


以上就是柳比歇夫时间统计法的要点和操作步骤,如果说这是一个武林秘籍,基本招式已经告诉大家了,接下来就需要大家像练武一样去勤加练习了。

有一些人对柳比歇夫的时间管理法不以为然,觉得本来就很忙了,花时间去记录统计时间,这样真的值得吗?

那是什么让柳比歇夫坚持56年持续做时间记录与统计呢?

树立人生目标的重要性

心理学家阿尔费雷德·阿德勒认为,人生目标决定人类心理和生命轨迹。

秋叶也说:“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是很容易找到使命感的,一种人必须被有使命感的人驱动才能前进。只有拥有伟大的目标的人,才能真正感受到浪费时间的可耻。”

柳比歇夫的坚持,一方面在于他对于时间统计法有精巧省力的运用,另一方面在于他被自己设定的清晰的使命召唤着,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活着的目的。在28岁那年他就设立了人生目标,就是创立生物学分类统计法。

当他意识到达成人生目标需要耗费巨大的时间的时候,他就开始思考如何更高效地利用时间,并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了。

于是,他发明了时间统计法,并用一生去磨炼它、完善它,利用它实现了人生目标。柳比歇夫用一生的成就,证明了时间统计法的巨大威力。他既给人类留下了创造的成果,又留下了创造成果的工具。

让人心旌摇曳,忍不住跃跃欲试了。

我想最后提4点小小建议,帮助大家更顺利地使用时间统计法:

第一,刚开始不要给自己定太大的目标。可以学习《微习惯》的方法,只要开始记录就是成功,哪怕一天只记录了一件事的时间使用情况,都给自己鼓励,从记录——统计——做计划一步步慢慢来。

正如胡适先生所讲的,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让这种喜悦和成就感,激励我们朝着理想目标一点点靠近。

第二,使用遇到阻力时琢磨调整方法。在使用时间统计法的时候,如果感到坚持不下来,不要归因于自己毅力不够就轻易放弃,可能是自己的使用方法不对。要知道,如果这个方法很难的话,柳比歇夫是坚持不了一生的,在战乱年代依旧不间断。

可以推断他的时间统计法已经像玩游戏一样简单有趣,是不依赖意志力就可轻松做到的。我们前面已经讲了一些步骤和细节的奥秘,相信大家可以发掘出更多奥秘来。

第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适合自己的分类法和使用原则。或许您还可以在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基础上发展出更适合当下的方法体系。

第四,给自己找到足够有力量的理想目标。理想目标决定我们的精神动力,决定我们能坚持多久,步履多坚定。

最后,如果我们换个视角,就会发现,时间浩浩荡荡向前,一刻都不停歇。时间管理一说,好像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的妄念。而事实上,无论是柳比歇夫,还是他的时间统计法,管理的也都更多是自己,而不是时间。与其说时间统计法是管理时间、节省时间的工具,不如说是以时间标记的自我剖析,自我坦诚。

人唯有对自己诚实,才会拥有提升的空间。

而一个完全由自己掌控的,发挥了所有潜能的人生,以及通过自身的创造给世间带来的福祉,正是这种毫无保留的自我剖析,给我们最好的馈赠。

祝愿每个人都拥有更富裕的时间,愿你能活出更好的人生,愿我们都能像柳比歇夫一样拥有由自己控制的命运。

《奇特的一生》这本书的解读就到这里了,谢谢您的收听,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们分享您的观点和宝贵建议,再见!

音频下方附有文稿,欢迎各位书友进行查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2,185评论 6 49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445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7,684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564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681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874评论 1 290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025评论 3 40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761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217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545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694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351评论 4 33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988评论 3 31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78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07评论 1 266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427评论 2 36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580评论 2 34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