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4月1日,阅读《奇特的一生》第181~224页,总共44页,用时1小时58分钟,平均每天阅读6.3页,每十分钟阅读大约4页。
和上一周相比,阅读量减少了接近4成,但是阅读时间反而多了3分钟。说明阅读时更细致,思考的也更广泛、更深入。
总结这一周四十多页的阅读内容,三个词以概之:
心怀慈悲,活在当下,持续成长。
这不仅仅是读书心得,而是我认为一个人一生原本就该处于的状态。只是随着我们一天天长大,渐渐迷失了本性。所以对于人来说,或许最大的意义,就是用一生的时间,找回自己。
心怀慈悲
很多很多人,包括曾经的我,嘴上念叨着“珍惜生命”,心里也的确特别“惜命”,但是往往一点都不珍惜时间。而时间,几乎是人一生中最宝贵且不可再生的资源。也就是说,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珍惜时间=不珍惜生命。
这样看来,《奇特的一生》这本书描述的主人公柳比歇夫是少有的极其珍惜时间,也就是极其珍惜生命的人。他坚持56年使用“时间统计法”来管理自己的生活,几乎使自己的时间延长了一倍。他如此珍惜自己的时间,以至于:
舍不得把时间耗费在“为出版自己的著作而钻营,不到编辑部去奔走,去讲情求告”这些事情上。
避免不必要的串门和喜庆活动。
但是,他却舍得把自己的时间贡献出来,去给甚至不太认识的人——写信!哪怕其中有一些“丧尽天良的人:抓来就用,白占便宜”。
作者格拉宁在书里说:
一个真正的医生能为一个人,为一个病人而竭尽全力,柳比歇夫也是这样,当有人需要他的时候,他可以献出一切。不管他多么珍惜时间,他也能把它贡献出来。在他身上没有那种吞噬一切的、除了科学没有其他的着迷现象。科学、学术活动不能,也不应当是最高的目标,应当还有比科学、比时间更为珍贵的东西……
我想,这个比科学、比时间更为珍贵的东西,应是柳比歇夫对人、对活着的生命的爱和尊敬,用佛法所讲的“慈悲”更确切一些。也就是说,柳比歇夫做人做事的时候是“心怀慈悲”的。
只有这样,才可能解释得通为什么一个那么珍惜时间的人,可以为了看似不重要的人和事情占用时间。因为,无论时间多么宝贵,毕竟只是为人服务的工具。我们不过是借助时间这个工具,去做我们此生想做的事情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说,时间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做的事儿!
活在当下
作为一名科学家,柳比歇夫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我们展示了如何在世俗的生活中“活在当下”。
他善于琢磨具体的时间。他学会了如何同跳动着脉搏的、正想溜走的“现在”打交道。他不怕屈指可数的、日益减少着的余年。他小心翼翼地延长时间,紧紧攥住它,尽量做到不无故浪费时间,连点滴时间都不放过。他对时间就像对不可或缺的生活口粮那样重视。任何时间对他来说都是宝贝。柳比歇夫的经验在于充分使用一天中的每一个小时,一小时中的每分钟,时时考虑实效。
很多很多“修行人”常见的一个状态是:在课堂上、在寺庙里、念经时、打坐时,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活在当下”;一旦回到生活中,很快甚至瞬间就滑落到世俗的习性中。
在修行的路上,我们如果能以柳比歇夫这样的方式去生活、去修行,去珍惜每小时、每分钟,去用心地做每一件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就像李尔纳导师所讲的那样,与每一个人、每一棵树、每一朵花“临在”,才算是真的走上修行的路了吧。
当然,这并不是佛陀或开悟的大师所讲“活在当下”的真正面目,但应该算是“活在当下”的初级阶段吧,是从凡夫俗子的慌乱忙碌生活走向真正活在当下的必由之路。
我相信,以这样的方式“活在当下”,经过持续、刻意的练习,一旦转向真正的修行,会更容易做到在每个当下观照自己的思想、念头、情绪、感受,继而做到真正的“活在当下”。
持续成长
格拉宁把柳比歇夫称为“一个一生都不断成长的人”:
对于柳比歇夫,任何时候都不能说他已“成为”怎样一个人,他永远正在“逐步成为”怎样一个人。他一直在探索,一直在变化,他总是重新考虑,不断提高对自己和理想的要求。
持续成长,才是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样的人始终充满活力,拥有无限可能的未来和不设限的人生。这样的人,往往年岁越大,他的世界就越宽阔。
我的一位忘年至交就是这样的人,他年少成名、而立之年就已经成为整个部委管理的企业上百万人员中最年轻的局级正职领导,这在80年代,可是不得了的成就!但是他从未止步于自己已经取得的成就,在事业上不断推陈出新,在生活中不断学习、探索、实践,始终保持谦虚、开放的态度。每一次跟他接触、沟通,都能感受到他内心的开阔与敞亮,更能感受到他的生命一直在成长。
成长,本质上就是改变,就是一个不断除旧纳新的过程。
一个小孩子、一朵花、一棵树,带给人最大的喜悦就是他们成长的过程,每天甚至每时每刻都在变化,都是新的。
但是对于成年人,历经岁月沧桑,很多人生模式已经牢固甚至固化。这时候,除旧是痛苦的,甚至要经历抽筋扒皮一般的痛苦。很多时候我们不愿、不敢面对这样的痛苦。我们一边追逐外在新奇的变化,一边恐惧放下内在旧有的模式。
万经之首的《易经》中表述的其中一个重要思想就是“易”——变化。我们常说,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有足够勇气的人,才会真正拥抱变化、热爱变化,并在变化中不断成长。他们内心坚定但又充满智慧和安全感,人生目标远大而且清晰明确,在持续认真地按照当下的原则做好事情的同时,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随时做好准备迎接变化,甚至不惜推翻自己。在他们眼中,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刻都在“生长”。他们的生命始终充满活力,而不会在某个阶段就开始成为“一潭死水”,毫无生机,甚至“长满绿苔”,散发出陈腐的味道!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提到,被公认为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无神论哲学家——安东尼·傅卢,2004年80岁高龄时,在多个场合宣布,放弃无神论,转投有神论,引发了巨大的轰动和争议。他遭到了从前跟他在一条战壕里的无神论学者的大肆攻击和嘲讽,被痛斥为叛徒、傻瓜、老糊涂。但傅卢回应说,他并不介意因为承认自己过去的错误而丢人,只是实事求是,永远遵循自己内心对真理的判断。
应该说,我自己也是这一类人,但是年少轻狂时各种障碍很多。最近10年,下了很大的功夫对自我进行探索,不断调整,现在我已经很明确,在我的此生余下的岁月中,除了成长,别无大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