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声中的岁月》系列停了一段时间。最近得空,又梳理了一下我所喜爱的歌曲。总体而言,比较偏爱反映地方性风土人情的各地民歌、节奏悠扬的草原歌曲、抒发人世间至真至善至纯的抒情歌曲、节奏明快的校园歌曲和豪情万丈的革命歌曲。
前面几种类型我们说的比较多了,而对革命歌曲说的比较少,但也谈到过《打靶归来》《军民大生产》《洪湖水,浪打浪》《保卫黄河》《我们走在大路上》《松花江上》《游击队歌》等。具体可见:
对革命歌曲的偏爱,可以说是我这个年纪,甚至更小一点的年龄段中比较普遍的现象。记得在十几年前,湖北省歌舞团在上海表演歌剧《洪湖赤卫队》,剧场座无虚席,观众年龄基本上是40岁以上(当时),他们也像小年轻那样手持荧光棒挥舞和左右摇晃。对“50后”到“70后”这些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的人而言,他们小时候所接受的教育,深刻地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包括各种途径的音乐熏陶,也是在革命歌曲的学唱与表演中造就的。这些人目前已经退休或即将退休,有时候看到公园里不少大爷大妈聚集在一起唱歌的曲目或者在广场上表演广场舞的曲目往往就是革命歌曲。
对我来说,偏爱革命歌曲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家庭的熏陶。我爷爷辈是四兄弟,名下的土地有70多亩,家境还算殷实,但大爷爷和三爷爷还是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中,参加了红军,可惜很早就牺牲了。一门出了两个烈士,所以后来在划成分的时候,死去的两个爷爷后代家庭成分是“下中农”,而活着的另外两个爷爷只能是“中农”,这多少有点照顾性质。大爷爷留下了我大伯和大姑妈两个子女,大伯人极聪明,可谓过目不忘,也许是天妒英才,未成年即早夭,这样大爷爷就成为了所谓的“绝户”,我父亲就过继到大爷爷名下并记入族谱,于是“革命烈属”的牌子就挂在了我家,相关的津贴也发给我家。家族中有红色基因,自然对革命歌曲有亲近感。
小时候学会革命歌曲,少量的是在学校由老师教唱的,其他大部分是跟着公社开通的高音喇叭和看电影学会的。那时候的电影,除了样板戏,基本上就是战争题材的,而电影里面除了主题曲还有不少插曲。而那时乡下文化娱乐活动不多,看到方圆七八里有放电影,我们小朋友往往是不吃饭,赤脚就跑过去了,有的电影还一看好几遍。多看几遍后,故事情节就熟悉了,电影歌曲也学会了。
电影《上甘岭》主题曲《我的祖国》就是在看电影过程中学会的。这部电影比较经典,这首歌也很经典,据说咱们国家发射的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中,还特别选用了这首歌曲搭载。当时的原创是郭兰英,后来一些歌唱家特别是女高音歌唱家几乎都会把演唱这首歌作为在音乐界立足的必唱歌曲。
《我的祖国》这首歌在对“大河”、“稻花”、“艄公”、“白帆”、“高山”、“大路”的赞美中,唱出了志愿军战士对家乡的眷念,进而升华出对我们“英雄的祖国”、“强大的祖国”的憧憬,反映了“保家”与“卫国”的家国情怀,也反映出国际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气概。
在我看来,这首歌曲调时而轻柔、舒缓,时而高亢、激越,都饱含了一种真挚的情感。要唱好这首歌,是挺不容易的。于我而言,对前面的几句就始终驾驭不了,在听曲时的跟唱或偶尔的小合唱时,我基本上是浑水摸鱼、滥竽充数,而在唱很高昂的“这是英雄的祖国”、“这是强大的祖国”时,我往往就把吃奶的劲都使出来。还有几句也是我往往使出“洪荒之力”唱的,那就是: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
《我的祖国》选段
一条大河波浪宽
风吹稻花香两岸
我家就在岸上住
听惯了艄公的号子
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姑娘好像花儿一样
小伙儿心胸多宽广
为了开辟新天地
唤醒了沉睡的高山
让那河流改变了模样
(合)这是英雄的祖国
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到处都有青春的力量
好山好水好地方
条条大路都宽畅
朋友来了有好酒
若是那豺狼来了
迎接它的有猎枪
(合)这是强大的祖国
......
比较豪迈的革命歌曲,还有抗战时期的《在太行山上》。这首歌是由冼星海作曲,创作于1938年7月,也就是抗日战争一周年之际。首唱于在武汉纪念一周年的歌咏大会上,然后迅速传遍大后方及各敌后抗日根据地。之所以是在武汉,主要是因为当时国民政府所属军事、经济、外交等职能部门均暂时集中在武汉,是从南京沿长江上溯并在8月初全部迁往重庆的一个“中转站”。
何以是写太行山呢?因为外敌当前,我红军接受改编,先称为八路军,后于1937年9月11日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115师、120师、129师奔赴华北战场,初始阶段活动区域在山西境内各个地方,之后才向周边区域拓展。了解中国地形地貌的人都知道,由北向南,从大兴安岭、太行山到巫山、雪峰山,形成了一个东西分界线。在太行山的西侧是黄土高原,东侧就是华北平原。
咱们的朱老总、彭老总带领数万大军在山西境内为抗击日寇浴血奋战。在这一过程中,许多作家、音乐家热情讴歌,诞生了不少名篇名曲。著名作曲家冼星海创作的脍炙人口的曲目,我们耳熟能详的就有《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等。其中以“黄河”、“太行山”命名的歌曲就比较生动地诠释了我们八路军在陕甘宁、晋察冀等根据地开展的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我之所以喜欢《在太行山上》这首歌,就在于这首歌将充满朝气的抒情性旋律同坚定有力的进行曲旋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歌曲既充满了豪情万丈的战斗精神,又具有革命浪漫主义的情怀。尤其是连续两句“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更是让人热血沸腾。
《在太行山上》选段
红日照遍了东方,
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
看吧!
千山万壑,铜壁铁墙!
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气焰千万丈!
听吧!
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
我们在太行山上,我们在太行山上;
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
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还值得一说的是《大刀进行曲》,这首歌是作曲家麦新1937年7月在上海创作的一首抗日救亡歌曲。背景是名将宋哲元麾下第29军的“大刀队”在1933年3月与日寇狭路相逢后用大刀与之格斗,并使敌人遭受重创,有感于此,创作了这首歌。
这首歌的歌词比较简单,短小精悍,却是铿锵有力,也很流畅,学起来不复杂。我最喜欢的还是开头和结尾的“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这一句。也许正是因为易学、易唱、易传,这首歌在2015年还在有关部门组织评选中被网民投票评为“我最喜爱的十大抗战歌曲”之一。
《大刀进行曲》选段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全国武装的弟兄们
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
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
咱们抗战弟兄勇敢前进
看准那敌人
把他消灭
把他消灭
冲啊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