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对心理学挺感兴趣的,倒不是像有些小青年一样,想着看几本心理书,然后就能从别人的一举一动中洞穿他人想法,成为一个破案高手或者有着神奇读心术的人。我的出发点在于——了解他人行为背后的原因。
每个人的行为都是有着内在动因的,每种行为都不能简单地用好坏来区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恨之人也必有可怜之处。多去探究一下内在的动因,会让我们活得更理智,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愤怒。甚至可以这样说,有多少事情让你感到愤怒,就有多少地方证明着你的不成熟。
《笑话中的心理学》是一本心理学的入门书籍,用寓教于乐来形容很贴切。真正专业的心理学是很枯燥的,涉及到很多实验分析以及统计学的知识。而这本书开篇会先讲一个小笑话,然后再告诉你其中蕴含着怎样的心理学效应,告诉你会出现这种效应的原因等等。通篇看完,收获不少,简单地给大家介绍下书中一些经典的心理学效应。
共识偏见
有一天,警察接到了一个电话,对方的声音非常急切:“先生!救命!快救命!”
接线先生说:“小姐!你慢慢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那个声音尖叫道:“有一只猫爬到我们家了!”
接线先生安慰道:“小姐,一只猫爬进来不是很大的问题。”
“不行!不行!这猫很危险!很危险!”
接线先生耐心地劝说:“猫真的不危险……小姐,您到底是谁?”
对方回答:“我是鹦鹉!我是鹦鹉!”
这就是典型的“共识偏见”,简单地来说,就是只按自己的想法办事或者不自觉地把自己的认识强加给别人的认知倾向。
我就犯过这种错误。今年国庆快到了,单位照例每天都要安排领导值班。结果我老婆竟然傻乎乎地给自己排了值班三天,为此我还跟她吵了架。
“你为什么要给自己安排三天值班啊?主任他就是本地人,反正每天都在那,你就在家待着看看书,准备后边的考试不就行了。”
“在这也可以看书啊,反正也没什么事,这里还清净些。”
这把我给气的,竟然还有主动要求加班的。后边一想通,无非就是我犯了“共识偏见”的错误,看到加班两个字就气急败坏,还非要她也认为加班是不好的事。她甘之若饴,也用不着我去加班,我在这折腾个什么劲啊。
乡村维纳斯效应
上帝对一只猴子说:“可怜的猴子,你在猴王争霸赛中被打败了,你面临着被赶出猴群的命运,从此你将独自流浪,非但难以找到果腹的食物,还会面临随时遭受其他猛兽袭击的危险。我实在不忍心你过着如此艰难困苦的生活,念在你虔诚向善的份上,我准备将你点化成人!”
对于突如其来的好运气,猴子连连对上帝磕头谢恩。
上帝问猴子:“成人后,你第一件事最想做什么?”
猴子狠狠地说:“举着一杆枪打死现在的猴王,夺回我的王位,然后拥有所有的母猴!”
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乡村维纳斯效应”。
在偏僻的乡村,村里最漂亮的姑娘会被村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美的人——维纳斯女神,在看到更漂亮的姑娘之前,村里的人再也想象不出还有比她更漂亮的人——这便是“乡村维纳斯效应”。
人们在认识世界时,一旦对某个问题有了合乎逻辑的解释,就会把它当做正确的解释,由此产生了自我满足感,不想再去寻找更符合逻辑的解释。
很多时候我们就跟这笑话中的猴子一样,缺乏见识却又固执己见,沉浸在自己狭隘的世界里,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为了自己的观点与人争得头破血流,受了一点点挫折就要死要活。
而所谓的成长也无非就是知道:凡事无绝对、什么都会变;他人可能是对的、自己坚持的也不一定都是对的。
群伙效应
年轻的海军见习军官向战舰舰长报到。舰长是个从最低层干起、说话粗鲁的老头子,他说:“小伙子,你父母也和多数人一样,想把家里最没出息的傻小子送到海上来见识一下吧?”
“不是的,长官,”见习军官恭谨地答道,“现在的情况跟你们那个年代不一样了。”
一般而言,人所经历的一生,都会见证或者遭遇很多的文化历史事件,文化历史因素会在成人个体身上打下深刻的烙印。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背景总是有或多或少的差异,这些差异很可能影响到成人的智力活动。心理学家将这种文化历史因素给智力活动带来影响的现象,称为“群伙效应”。
这种现象常见于家中长辈的身上。
比如说我奶奶,她年轻的时候挨过饿,吃过很多苦。对现在的影响,就是但凡得到点她认为的好东西,肯定要第一时间藏起来,一定要找到最优的使用方案,在它最能发挥价值的时候再拿出来,而结果往往是很多东西都能让她藏到过期。
另外一个影响就是喜欢提前做好万全的准备。以前资源匮乏,科技不发展,什么不提前准备又没有其他选择的时候,不做足准备是会吃大亏的,我奶奶就把这个优良传统传承了下来。快到过年的时候就只干一件事:督促我爸准备生火的木柴。哪怕现在烧水、取暖、煮饭都不需要柴火了、哪怕每年都剩一大堆的木柴,她依然乐此不彼,这就是中了“群伙效应”的毒吧。
书中这种引起共鸣的心理学效应还有很多,值得大家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