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信息是联系彼岸世界与理性认识的中介
要真正全面地解决人类认识活动中,理性认识何以可以反映彼岸世界,前提上必须解决这两者之间如何联系。
如果两者没有联系,从唯物主义的角度说,那就无法获得理性认识;从唯心主义的角度说,那就不可能有彼岸世界;从二元论的角度说,彼岸世界和理性认识互不反映,“敲锣打鼓,各干一套”。
但是,提到联系,可供人们选择的手段就是人所感知的感性世界和人所作用的作用世界以及人们对上述两个世界的主观反映——感性认识。人所能掌握运用的仅仅只有这些,除此之外,别无它途。因此,我们有必要先对这个联系途径进行详尽的探讨分析。
感性世界中肯定反映了物质,这些存在的物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运动,运动着的物质由于相互作用而引起相互反应。这些作用反应把运动着的物质按因果顺序串接成链状。由这些链纵横交错经纬织编地形成一张互相运动而又互相联系的物质大网。局限于感性世界中,通过感觉器官,该大网中所有物质的运动与联系都在人的“监视”之中。而且,人还能够通过运动器官引发物体的机械运动,引发作用反应链,从而观察到在人的主动行动之下,物体运动的变化与它们之间变化的联系。人的感性认识就是在这种“监视”与“作用”的反复循环中形成。
注意到,这些物质所有运动方式都为正常人的感官所直接感知。那么,把正常人的某一个感觉器官有意识地关闭,借助于其他感官作用的发挥,该正常人是否还能够得知感性世界中事物运动的状态呢?
回答是肯定的。
比如,在街道旁闭上了眼睛,听见消防车的刺耳笛声由东向西逐渐增强,经过身边后又由强再复归于弱,以至于最后听不见。由感官中获得的声音可以推得,身边有了一辆消防车满载消防员和救火器材驶向城市西面,并且城市西面的某处失火了。在这儿,消防车刺耳笛声的出现与消失告知路旁的闭眼人两件发生了的事,并预告着一件将要发生的事。第一件已发生的事是,有一辆消防车自东往西驶去,闭眼人可以依据着以前经验过的事实知道:消防车的颜色是红色的,消防车上有云梯、灭火剂,消防队员头戴防护头盔、身穿防火石棉服,等等。第二件已发生的事是,城市西面的某处失火了,那处离此相当的远,而失火报警时间当在几分种前,等等。将发生的事是,今晚的新闻节目会谈及此桩失火,当然不能漏了,应了解一下城西何处失火,人员有无伤亡,财产损失有多大。
在这儿,消防笛声这种运动形式的出现和消失充当了消防车驶过身边的直接表现形式,这是作用之一。而在事物作用反应链上,失火在先,消防在后。依据消防笛声,又可判知城西的某处失火,它充当了作用反应前溯原因链上的某一个原来不可感知事物的间接表现,起着一个把不可知的事物变为可知事物的中介,这是作用之二。当然,它的出现又预示着今晚的新闻中会有关于这次失火的报道。于是,它又起着把作用反应结果链中的一个原本不能预知的结果预先披露的作用,充当了预知结果的中介物。
这样,一个闭眼的路人,对于听到的消防笛声,就可以判断出三桩事。消防笛声的出现与消失成为三桩事的直接表现与间接表现。在这个例子中,我们是假设了一个正常人闭目所判断的结论。那么,如果对于一个是由于事故而失明的人来说,也有相似结论。在他以前的经历中,颜色在他的心中已有概念。那么,他脑中所想像消防车的红颜色,失火处火舌跳跃浓烟翻滚的图景,将会与正常人的想像一样。基于过去的经验,对于三桩事的判断结果,也会与正常人相同。但是,对于一个先天失明的人来说,情景就不同了。他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判断出三桩事,但因他从来没有看到过光和色彩,在他的心目中没有有关颜色的感觉,于是他无法得知消防车的红色是一种什么颜色,他也无法得知火焰的红色是怎么一回事。但是,他可以从其他人对他的描述中,建立起消防车的红色与火焰的红色是相同的这么一种概念。他甚至可以对人谈述到晚上电视新闻中会出现红红的消防车和红红的火焰。
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得知,先天失明的人虽然不像常人一样对于色彩有着感性认识,但他仍然可以通过两个相同概念建立起一种对应的红色关系,并能够据此判断一些事物的性质。
通过这样的分析,可以得出一些结论。一个事物含有它本身的表现形式,这些表现形式直接传递了它本身的运动状态;一个事物又含有其他事物的表现形式,这些表现形式间接地传递了反应原因链上其他物体的运动状态。通过表现形式的联系,人们可以以概念的形式理解和表述事物的运动状态。
于是,人们对于彼岸世界的认识,就如同先天盲人对于颜色的认识,虽然无法以感觉在头脑中建立起一种“实形”,但却可以通过感性世界中事物的直接运动形式,把“负载”于之中的彼岸世界事物的运动形式用概念进行理解和表述。
物质概念作为最先最重要的哲学范畴,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建构的出发点或起始,那么,其他任何范畴、概念、现象、事物,就都应该是物质这个范畴自身的展开与派生。如果把物质的概念展开,当可分成如下三层既相互独立,又有着派生关系的子范畴。用之,就能对于人的认知活动进行比较有条理且清晰的分析。
第一层次:物质——物质与它的运动;
第二层次:信息——物质与它运动形式的直接表现和间接表现;
第三层次:意识——特殊物质的显示功能,它能通过信息的输入和输出,从而对该物质之外的世界进行间接的映现,以及对于自身状态的返身自观。
在维纳发表《控制论》之后,人们对于信息科学的研究空前加强。但对于信息概念的定义却相当模糊,各种各样的定义有十数种之多。这些定义从各自角度看都有道理,但深究却觉得都不合适、都不完全。定义的模糊,也使人开展研究工作时易于进入歧途。因此,对于信息进行明白清晰的定义,就应该是摆在面前的急迫事情。
而把信息定义成“物质与它运动形式的直接表现和间接表现”,则是从目前的信息定义中抽象出的最好表达。不仅如此,它还是哲学中物质定义的逻辑结果。
在前面的讨论中已知,一个物体可以截获作用反应链中前溯原因链群上所有物体的直接运动状态和间接运动状态。把这个性质用于大脑这个特殊物体就是,大脑可以从输入渠道中获知原因链群上所有物体的运动信息。因而,大脑的功能——意识,就有着对外部的客观世界进行间接映现的充分条件。
同时,还应该注意到,任何一个物体都有截获前溯原因链群上信息的能力,但这并不等于任何物体都可以对于其他物体的运动进行间接映现和自观。这说明,意识的存在,需要大脑这种特殊物体本身的特殊组成和特殊运动形式。这是对于客观世界进行反映的必要条件。
有了上述的“物质”、“信息”和“意识”的子范畴概念,对于前面提出的彼岸世界与理性认识之间如何沟通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具有意识功能的这类特殊物体与外界的联系由着一种或数种物体运动方式充当。输入过程中,作用反应链群上的前溯原因链上的所有物体的运动方式,都被输入渠道入口处的那些物体运动方式所同化,继而作用于具有精神功能的那类特殊物质,使它们发生映现。输出过程中,具有意识功能的那类特殊物质所发出的作用,通过位于输出渠道出口的那些物质运动方式同化后向外界间接表现,从而引发作用反应链后继结果链群上的所有物体运动发生变化。
上面的陈述再作一些拓延就可以解释彼岸世界与理性认识之间如何沟通的问题。感性世界对应的就是上面所称的输入渠道入口处的那些物质与它们的运动方式,因为这些物质与它们的运动方式能为人的感官所接受和传输,从而在意识中形成了感性认识。而彼岸世界的物质与它们的运动方式,由作用反应链的传导,被感性世界的物质运动形式所同化,从而在人的感性认识中间接显示。而理性认识却是对感性认识进行进一步处理加工而形成的对彼岸世界的认识。反之,理性认识能引发手等作用器官的机械运动,由着作用反应链上的第一步传导而到达作用世界,然后进一步传导,弥漫到感性世界的其他领域以及进入彼岸世界,从而使得彼岸世界中物质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式。这样,在感性世界与感性认识的领地上架设了作用反应因果链之桥,彼岸世界与理性认识不再隔绝,物质的运动方式和对于这些物质的认知就可以渡越感性世界与感性认识间接地被反映(如图1-7所示)。
图1-7
如此,引入了信息范畴后,就解决了彼岸世界与理性认识的隔绝问题。信息是中介,它起到了沟通联络的作用,原来认为不可能解决的隔绝问题就轻而易举地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