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何为高敏感人群?
高敏感人群的感官非常敏锐,强烈的气味,拥挤的人群都会让你不舒服,就像猫咪一样,非常容易受到惊吓,喜欢熟悉的事物,并且不喜欢恐怖,暴力的影视作品。高敏感者一般能很轻松的共情别人,一天结束之后,要花很多时间来进行自我修复。
美国心理学家Elain Aron曾经用DOES模型来解释高敏感体质:D:深度加工信息的能力,对自己的经历进行大量反思。O:容易被外界环境过度刺激。E:代表他们对积极和消极事物有着更大的反应。S:可以感知到事物的细微之处。
据研究显示,高敏感体质在人群中的比例大约是20%,也就是说,每五个人当中,就有一个为高敏感人群。
2
作为这20%的“天选之子”,我深刻地感知到这类人的疲惫。
无论是升学也好,工作也好,我都需要用至少一年的时间来适应新环境。我不喜欢高强度的学习和工作状态,低强度的积极状态可以更大的激发我的潜能。
在哪一个环境,包括家庭,我都会明显的感知到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向我涌来,别人的语气,微表情,我都能准确的捕捉到到并开始进行思考。上学的时候,被老师训了,我能蔫巴好几天,担忧以后该怎么和这个老师相处······
我也会对过去的失败进行不间断的自我拷问,高考没发挥出理想水平,我大学四年都在想,我到底是为什么没做出那道数学题······
我很清楚我自己就是一个高敏感体质,并且我十分懂得利用这种高敏感。作为一个从小就对文字有着深刻迷恋的人,很多的时候,为了把一篇文章写好,我会极大地调动自己的敏感,去体验细枝末节的痛苦,不断透支我自己的情绪。
高二的时候,我参加了一个很有名气的全国性的征文比赛,我准备了一篇散文,一边哭一边写,不断地修改,断断续续写了小半个月,把所有的压抑,悲伤全部投入了进去,我成功晋级决赛,飞到上海,拿了奖项。
后来这篇散文发表了,我语文老师看了之后,一边高兴又面露担忧的看着我说:你的生活有这么压抑吗?我咬着嘴唇不知如何回答,半晌,她接着说:写的很好,以后别想这么多了······
3
我不懂得如何和这些敏感相处。
事实上,过去二十多年,我一直在对抗这种敏感,但是我通通失败了,我也去找人倾诉,但最后我只能得出一个结论:我太软弱了,我心理承受力太匮乏了。
是我内心不够强大而已。什么时候我能强大到,对周遭的一切都熟视无睹就好了。
但是把一切都归结为软弱,这种想法却让我却陷入了更大的内耗,陷入了更大的挫败中。
上大学的时候,我们宿舍有一个舍友也是同样的体质,情况似乎比我还严重。
我以为我找到知音了,可以相互取暖了,毕竟,同体质的人在一起相处,自然会多一些同理能力。但是我们相处了一整年后,我发现事实不是如此,我们无论多么小心翼翼,都无法精准避开对方的“雷区”,我们虽然都敏感,但是在很多问题上,所敏感的精准点不同,而且,我们也不可能不接触外界。我们没法报团取暖。
高敏感者或许只能自救。
4
首先,认识到高敏感不可改变,却可适应。不要强力去对抗它,学着与这些过量的情绪进行和谐相处。当自己的情绪来临时,要加以辨识,分类,向他人倾诉之前,可以先进行自我分解,因为没有人比你自己更了解你的情绪。在不断的和这些情绪对话,交涉中,建立起一套属于自己的经验。
其次,发展一套属于自己的应对生活的机制。对于高敏感者来说,所有的情绪都是暂时的,我们只要按照一整套适合自己的模式,将它处理,消化就好。面向外界之前,我们首先需要面向自己,清楚什么样的一套机制是能够保护自己的,能让自己的情绪处于稳定和悦的状态。
最后,不断地进行自我关怀。高敏感者一般对周围的朋友,家人都非常好,那为什么不用同样的方式对自己好呢,去跑步,去健身,去读书,保持低强度的积极状态,学会真正的关怀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