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回老家进行年前祭祖了。
我们老家的传统是一年祭祖两次,清明和年前两个时间点,清明的时间段较为集中,年前较为宽泛一些,腊八之后就有人陆陆续续的前去祭拜了,最晚的要在腊月二十三小年前完成,好给祖先准备办年货的银两。
之前我们也就祭拜到爷爷奶奶这一级,没有祭拜过太爷爷太奶奶及其上的祖先。
太爷爷辈的信息我们知道的少之又少,只知道太爷爷有8儿4女,好像有2个儿子没有后代,我父亲的堂兄弟姐妹确切数字不知道,只知道小时候生活的半个村子都是自家的堂伯伯叔叔们,是个庞大的家族。
太爷爷太奶奶的坟前是没有墓碑的,倒是爷爷奶奶辈乃至已经过世的堂伯伯叔叔们的坟前矗立着墓碑,刻着自己的儿孙姓名,彰显着儿孙满堂。
今年我有意和妹妹说了多准备点鲜花祭拜一下祖先,但是一排好几座,着实分不清,集体祭拜一下,感恩与祖先给予的生命。
爷爷在兄弟中排行老六,父亲岁数在他的堂兄弟排行中大致中下吧,但是因为儿子幼时夭折,只有我们姐妹两个女儿,在他重男轻女的观念中他已经断后了,所以对宗族的事情有心但不愿意去做,缺乏动力,也很少去祖坟祭拜的。
弟弟夭折后父母受到的打击是非常之大的,爸爸认为他以后养老送终是要靠侄子的,对两个侄子关怀备至,不能不说有些时候是不顾我们姐妹俩的利益的,妈妈一个劲的维护我们,为此矛盾不断。
之前我们对父亲是有成见的,不满和抱怨是常有的意见。父亲的信念中存在这种靠侄子不靠女儿的认知确实是他的缺陷,也是他的经历中可预见的,不曾想时代的发展彻底颠覆了他过去的认知,现在的社会儿子都不一定能靠得住,别说侄子了,他个人经历的事实也证明侄子不再是之前他认知中的侄子。
其实道理也很简单,在农业社会中,一个家族基本都生活在一起,叔叔婶婶在世时侄子未必能对他们多好,但是吃不上饭时终归会给一口吃的,归去的那时侄子们总会把他们送上山的,态度不一定是好的,但是事情终归是会办掉的。
工业社会中家族群居基本打破,别说侄子了,儿子都不住一起,儿子结婚后基本上是丈母娘家的,女儿小棉袄的作用越发体现出来。
父亲以为打小开始就对自己的侄子好,等他垂垂老矣之时能收到较多的关怀和温暖,没想到在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工业社会升米养出来的是仇人,现在享受的还是两个女儿的关怀和温暖。
一心维护我们的母亲在13年前就离开了我们。青年失去母亲,中年失去儿子的母亲勇敢又坚强,在她即将步入花甲之年可以缓一缓生活的沉重时,被沉重压抑的一身重疾永远的离开了我们,没有尽心尽力的伺候母亲是我一辈子的痛,子欲养而亲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