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和公司部门领导一起吃饭。他和我们讲起了他求学之路的艰辛。
他出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正赶上国家经济形势非常差的时候。他在河南农村上小学,本村没有学校,他得步行到四五里外的邻村上学。每天早上很早就得去,中午学校没饭,还要走回家吃午饭,吃完午饭再走回学校,晚上再走回家,一天两个来回。他家离学校最远,所以老师特别批准他可以不上早自习。
等到了初中,就离家更远了,单程二三十里路。他不能来回跑了,就住校。初中学校倒是有食堂,但是不收钱,要交粮食。他为了上学,每隔一两个星期,就得背着粮食走二十多里路。这路还不是平路,要翻过一大一小两座山,还要趟过一条宽几百米的河。这条河夏天略好,冬天得把上面浮冰敲开,趟着刺骨的冰水到河对岸。夏天,赶上下大雨,河水暴涨,就得多绕十里路。单程一趟,至少四个小时。所以他总是吃完午饭就出发,到学校正好吃晚饭,吃完了就去上晚自习。
求学如此艰难,好多同学都放弃了,有的家长也觉得上学没用。而他依旧在坚持,最后以乡里第一名的成绩被保送到高中。
等上了大学,他不等不靠,也不去申请贫困贷款,而是利用寒暑假的时间打工挣钱。他到洛阳去批发床上四件套,然后运到山西、河北等地农村去卖。由于当时交通不便,而且农村买这类物品很不方便,这些四件套很受欢迎,他一个暑假可以赚三四千块钱。要知道,当时学费一年才一千多。他这一次,不仅挣出了两年的学费,还有生活费的富裕。后来,同学们也知道了,要跟他一起去干,他就带着同学们去,每个人都靠自己解决了学费。
他鼓励我们,要直面困难,只要用心,肯定有办法克服困难。
他后来成了方圆十里,唯一一个考上本科的人。而且作为家里的老大,他从大学开始,就供着三个弟弟妹妹上学。
从他身上,我看到了,苦难不会把人打倒,但人会被自己吓倒。只要人不垮,苦难都是进步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