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的源头,在于无形的思想、精神,然后才有了能量,然后才化生为物质。
真正的养生是去感受自己
当一个人用自己的感受生活的时候,是从他的内心出发,原点是自己,没有错位。
现代人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什么呢?
我们去求一个东西、一个人或者一件事。总是有很多远大的发展计划,一直思考,想得很遥远。或者关注一个明星,念念不忘。不停地看这个看那个,或者不停地讲话,不停地做事。
我们以外物为原点,那就会失去对当下的自己和周围的感受。
这个状态就是“形神分离”。
合适自己才是最好的,不是去外面寻找一个外在的统一标准。
所以,在生活中要养成用心的习惯,去感受自己、观察自己,然后至少知道:
一、吃了什么东西舒服,什么东西不舒服;
二、跟谁在一起舒服,跟谁在一起不舒服;
三、想什么、说什么、做什么会比较安心,或者反之,会睡不着、纠结和难过。
生活中时时刻刻留意观察自己,就可以时时刻刻调整自己,这是真正的养生。
调柔身心
《黄帝内经》对养生和养神还有一个更高的要求——“恬淡虚无”,接近道家、佛家成就者的状态。
“恬”是安静、安然的意思,带着放松的、微微的甜美。
“淡”是什么意思呢?“不那么在意,无可无不可,都可以。”于是就有了很大的空间,这样也可以,那样也可以;而不是有所期待,执着于目标,也没有想要控制局面。
所求所想的少一点,有为的习性轻一点。
佛法常说“自净其意”,儒家讲“思无邪”,道家说“为道日损”,都在讲要简单一些,朴素一些。
人类的认知有两套模式:
一是元神,另一个是识神(现代会用心或脑来指代)。
识神是逻辑思维、经验判断,偏于社会化,是由长期的后天教育、环境暗示、媒体引导,从外部世界加载而入,为“我”所用的认知模式。
“元神”是指本能和直觉,中国文化里常常提到的“心法”“悟性”,比如书画、古琴、中医、武术的高阶,能够达到“出神入化,物我一体”,都是在直觉和本能的层面讲的。
《易经》里有一句话:
“《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中国古代的圣贤认为,对于天地万物、宇宙人生的真正认识,非思维所得,非有为可近,乃是当心灵处于寂然不动的状态,与天地宇宙相交感的时候,自然而通达一切。
“玩”,是传统文化里很重要的一个字,不少东西是在放松的状态里无意中体会到的,太用力思考,太有目标,往往会错过。
当你虚静放松,没有那么多念头、思想、情感、欲望、计划和各种烦心事涌动围绕时,自己的心就像一面相对干净的镜子。
一切都清清楚楚地在那里,等着你来发现。
你每天面对这个世界,每天都体会到一点新的,体会到像童话里的那些画面:哎,太阳爷爷今天是很开心的,花儿向我微笑,有只蜜蜂飞过,好像有什么事情要告诉我。
静心体会自身己心,感受天地四季变化,花鸟鱼虫浮沉,意气神体互感,远取诸物,近取诸身。
答案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