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母亲在社区医院打针。邻座打针的是一位六七十岁的大姨,她的儿子在一旁看书陪护。看她儿子的外表装束,绝对想不到他是一位大学老师,且还是一位军校教员。他趿拉着一双拖鞋,身着大裤衩,上身着一件小背心,戴着一双金丝小眼镜,静静地坐在椅子上看书,时不时地还抬头朝吊水瓶里瞅瞅,看药水所剩多少,以便及时喊护士换水或起针。
趁换水的功夫,我俩就唠起嗑来。得知他与我住在一个小区,是军校一位教员,专门教授古汉语文学。我说我也当过军校教员,也喜欢古代文学作品,因为有了古典文学这一共同爱好和纽带,我俩初见甚欢,相见恨晚,聊了许多。
他手里拿着一本《词选》,我问他:“也喜欢读词?”
他:“嘿嘿,嗯!”
我又问他:“最喜欢哪位词人?”
“辛弃疾。”他不假思索。
“为什么不是苏东坡?人生为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我也不假思索,似乎有点反驳他的观点。在我的认知中,似乎苏东坡才是词人中的“老大”。
“金丝小眼镜”笑着说:“箩卜青菜,各有所爱。我认为辛弃疾才是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我想一探究竟他为什么喜欢辛弃疾,就问:“你最喜欢辛弃疾的哪首词?”
他说:“只要是他的词,我都喜欢,要说最喜欢,他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写得特好。”
我说:“这首词我也读过,没觉得好在哪里呀,您说说看,好在哪里?分享一下。”
因是社区小医院,来此打针的人不多。他看了看我,完整地朗诵了这首词: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金丝小眼镜”接着说:“每首词的出台都有一个写作背景,辛弃疾的这首词也是如此。”
我说:“你讲讲看。”然后他讲起了这首词的写作背景。辛弃疾北眺中原故土,风光依旧优美,山河却已破碎,王朝兴亡,就像眼前的江水一样,奔流东去。少年有为的孙权,曾在脚下这片土地率领千军万马,雄踞东南,建立鼎分天下的丰功伟业。放眼世间,能与他匹敌的只有曹操、刘备,就连一代枭雄曹操都不禁感慨:生子当如孙仲谋。
他说喜欢辛弃疾这首《南乡子》,是因为这首词格局宏大,既有万里江山的空间开阔,又有千古风云的时间纵横。通篇三问三答,修辞精妙,意境高远,不失为千古绝唱。但这首词真正打动他的是词人一腔未得舒展的爱国情怀。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无奈朝廷主和妥协,他倍受排挤,壮志难酬。词中赞叹孙权,实则是面对当权者懦弱苟安,自己一腔热血却报国无门,无法像孙权那样策马抗敌,收复河山。
“听你一席言,胜读十年书。怪不得你喜欢辛弃疾,看得出来你对他作品的解读非常精准无误,还有自己独到见解,佩服。”我由衷站起,抱拳对他做钦佩状。
他说:“心情忧愤的辛弃疾在写下这首词后,仅仅三年,便溘然而逝。传说临终时还在大呼:杀贼!杀贼!”
后来在聊天中问他老家是哪里人?他说是镇江人,辛弃疾的这篇不朽词作和拳拳爱国之情,是镇江北固楼的历史文化价值,是镇江这座城市文化传承中豪壮的爱国基因。
与“金丝小眼镜”告别回家的路上,我在想:我若哪天到了镇江,定要到北固亭看看,感受一下辛弃疾的报国爱国情怀,感受一下他写这首词的时代背景。快到家时,还在想,这“金丝小眼镜”真实朴素,率真憨厚,且都是邻居,哪天下雨天喊他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