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序
看一部好的电影,很不容易。 近年来,我看了很多电影,经典的、搞笑的,喜剧、悲剧,各种故事,各种角色,各种表现主题:爱情、友情、责任、良知、境界与精神状态。可是深深的在自己心中留下感受,难以磨灭的,就是这部旧电影—《海上钢琴师》。
这部电影是我无意间,搜索到关于钢琴曲时欣赏的。当时我的工作具体主要是文字工作,编制报告,天天打字,而且一个人全揽所有工作。没有其他人分担,委实寂寥,常常听歌来消籍寂寞。我感觉打字就像弹奏钢琴,开始下载一些钢琴曲,边放钢琴曲,边打字,貌似很享受的在演奏。节奏明快时,我就麻利点,节奏舒缓时,我就温情点。直到一天晚上,突然活干完了,没得玩了,干什么呢?看个电影吧。
正文
电影讲述的故事很简单,没有很强烈的情节,就像优雅淡漠的钢琴曲一般,缓缓展开,在琴键的尽头收尾(喜欢可以去看看哦)。主人公生活的环境、个人的状态与我的一个习惯很像,这一点,我曾经在空间日志里写过(《渡夜》里的一段话),当时还没看过这个电影。这一点是什么呢?
这一点就是,自我封闭,完全在自己的状态生活,喜欢封闭狭小的世界,喜欢将狭小的世界完全在自己的认知范围以内,在有限的环境内发挥无限的作用。害怕、恐惧无限或者太大的范围。
就跟当年考大学报专业一样,我还不知道怎么上大学还得分专业?!我茫然了~~我其实是对选择茫然了,我害怕选择,尤其选择太多时,根本无法掌控,无法完美,无法调节自己最优化的选择;就像有无限的琴键根本弹奏不出音乐的感觉一样。到最后我选择了环境工程,很新颖,很流行,名称很耐听的专业。
环境,其实我是放弃了选择,被迫选择了无限。我当时以为环境就是整个地球,蓝天、海洋、山脉、湖泊、森林,结果上了大学专业课之后才知道,什么是专业的涵义。什么是专业?是个局部概念,相对有限的。可这又跟我对环境的理解差太远,很失望,总感觉没意思。幸好,我爱上了地质,跟我理解的环境才接近。慢慢地我走入了地质的世界。
其实人的选择很多,但多了不一定好,多了会迷茫,这也是大学生及有思想的年轻人最易犯的心病。另外,可以延伸到,周身资源,包括物质的、精神的。资源太丰富会造成不珍惜,会造成无法合理支配这么庞大的资源,也会迷茫,尤其是太爱思考的人,困惑来源于无法全面掌控、支配、利用自己的所有资源。
所以,我喜欢在有限的条件下,创造无限的思维、无限的想象。而这种无限的思维和想象是我生活的无穷乐趣。我喜欢这种感觉。电影的主角,也是在无限中无法选择,迷茫,恐惧。在无限的世界,他只会迷失自己,无法生存。最后放弃生命也不愿走入这种恐惧,我很理解。大陆对他来说是艘太大的邮轮,太美的妻子,太香的香水,他受不了。无限的世界是上帝演奏的钢琴曲,不是他,一个普通的人能够承受的压力。
另外,又一个重要的问题。爱情或者说家庭。1900,他是爱情的产物么?不知道。他没有家庭,没有父母,一个没有注册身份的人,世界上似乎没有他,他出现的很多余。谁对他有责任和义务?他又对谁有责任和义务呢?所以,他活的也很自我。他一直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畅游,神游在无限的想象中,这样他很享受快乐,一个人自己的快乐。
当有位农夫说自己在原本狭小的土地上过得很开心时,1900很理解,我也很理解。一个人,除了自己什么都没有,就只有一件很简单生活,有限的范围,无限的乐趣。这位农夫最后结婚了,有了家庭。有了孩子,并且很惨的失去了几个孩子,为了家庭,为了孩子,他不得不放弃自己原本快乐的生活,移民北美,寻找生存的必须。由享受生活到为了生存。
当1900无意间钟情于他所爱的人时,开始可能是太害羞,但还是偷偷的亲吻了自己心爱的人。为了她,他决定要放弃自我的生活。为了爱情,他开始想离开那只船,寻找她爱的人,过不仅仅一个人的生活。可是,他最后还是止步阶梯,重返他的生活。因为一个无限的、太大的世界给他造成的心理压力和(因为农夫的话)太多的责任。前一个是因为太丰富无法承受,后一个是因为精神不自由而不愿束缚。总之,他无法接受。他生于长于有限的世界,而又在这有限的世界自由自在的精神享受。
我也是类似这样思想的人,可我不是一个人,我有父母、弟弟、妹妹,一个很美满的家庭。作为长子,我也有家庭的责任和义务,也最大程度上履行这个责任和义务。我不是他,一个人无所谓,只为自己而活。但也理解1900这样的行为和思想,这是他个人思想的局限性。我也喜欢一个人,自由的思想、幻想,还有我精彩的美梦、噩梦、诡异的梦。
但我决不能只为自己而活。要为自己而活,但绝不是仅仅为自己。其实更多的,外在的,都要多为他人而活。而内在的,内心一定要保持纯我,有自己独立的思维和想法及享受。关于爱情,我只想说:看缘分,我确实还没遇到她,呵呵。我不要一个人的生活。我向往的幸福,是属于两个人的,一个家的,一个大家的,一个集体的,一个社会的等等。
由此来看,一个人属于自己的东西,其实很少。你的躯体是你的么?父母给的。你的思维完全是你的么,社会教育及历史文化给予的很多。什么属于你?你的创新,你的独创,你独立的思维模式,独特的观点看法。但就这些也不是纯属于你,也受一定外在影响。所以一个人属于自己的很少。那么仅仅为自己活也很小气,很狭隘,太自私。但反过来,一定要有属于自己的那么一点东西,来证明你存在的区别,或者你存在的标识,强化你存在的显著性。
后记
我记得小学的教育似乎都灌输着,要耳闻天下事,世事关心的态度。我也属于这一代人,伴随同伴一起接受教育,对此我有自己的看法。
揽大,揽大不好,至少对于某些人来说不合适。一个人怎么才能快乐呢?很简单!我认为一个人对于生活没有了要求最快乐。人们要是达到这种境界,需要放弃很多,需要对很多事情无知。对此,我觉得,倒是教育剥夺了部分人享受简单快乐的权利。知识让人懂了好多,也同时带来一些精神压力,是思想的毒品。我要是有来世,我宁愿做一棵大树(连思维都不要了,快乐更简单)。
这是极个人的生活观,所以就这点而言,社会与个人是敌对的。社会往往残害了个人主义的人性化(类似西方人本思想观)。我喜欢哲学,西哲也看过,个人而言,人本思想,我还是同意西哲的,比较纯粹。
很久没写东西了,今晚又看了这部旧电影,有点收不住;最近老是失眠,想得太多。
又看《海上钢琴师》
2009.11.24,00:00-00:40
外续
在看了《爱乐之城》之后,我才又想起《海上钢琴师》,1900为他人弹奏,可以弹奏出他们的内心,找共鸣。却把自己弹奏成了唯一的孤独。我旧文的一些观点是极其错误的。《海上钢琴师》,每年至少复习两遍,当我太开心的时候。都要忍不住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