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昨天和同学去看了场电影《遇见你真好》起初这部电影是我提的但我并不想去看,想着国产校园青春剧不就那些梗,没有什么看点。但她们觉得看电影比去ktv唱歌便宜所以她们一致要去看电影,我也只能少数服从多数。
后面发现看完电影并没有普通国产电影般讲述帅气的小鲜肉男主和当红小花女星饰演的女主从看彼此不顺眼到相爱的一般套路,一般套路根本无法融入当下青春语境。电影讲述了六位主人公的高四另类生活。其中触动我泪点的是影片中的复读生们在现实中却是一种严酷的经历,每天基本上除了睡觉吃饭以外都待在教室里拼命的学习。无论是过来人的我,还是正处于低头在刷题的高中生们,想必都会有深刻的体会。而高四复读生的学习拼劲却是不一般,因为多一年的学习,就会多更多的学习压力,正因为我知道压力更大,懦弱的我选择上个一般般的民办大学也没有勇气继续复读,我不敢想象那些眼光和来自原先的学弟学妹的质问全部向我射来,我该如何去接招。有同学复读,她跟我说,与小一届的学生一起上课经常会被问:你为什么来复读啊?你高考考多少?你怎么不去xx中学读啊?
这些问题都是我所难以想象的,复读还免不了有同学们背后的议论甚至老师的冷眼相待。我高三的时候,班上有一个复读生,省质检过后,同学都会问:你有考的比你去年高考多吗?很多类似题你是不是都做过啊?甚至我们当时的班主任还对班上那个复读生说:你这题还错,你去年都过考过一次的人了,难道还不会吗?若我是那个复读生的话我会感到羞耻感到难过伤心,老师的话句句扎心,让人心痛。
高三的生活我经历过一次,我没有第二次勇气去再经历一次,再奋斗一年,尽管复读和上大学的念头当时我一直僵持不下,但最终懦弱的我说服了想要再拼一年的我。
02
我一直都知道志同道合是多么的重要,尽管我现在还没能遇到一个在任何方面都与我有着一致的观念(或许根本不存在这样的人吧,毕竟世上都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归根结底是两人的三观不同导致想法都不同。与观念差太多的人一起相处很累人,许多事情需要解释需要沟通,久而久之我变得不想解释,懂我的人自然懂得,不懂再解释也都是白费口舌。
周末和同学一起去玩,看到有个小摊买臭豆腐,好多年没有吃的我是蠢蠢欲动,一旁小伙伴捂着鼻子说:好恶心啊,赶紧走吧,我快受不了,再闻下去我要吐了。因为她这一句话我也没有自己去品尝美食。掉头走后我有些失落她看见说了句:哎呀,出来玩不要不开心啦。我也只能收拾下自个的心情。
纵使朋友千万个,但亦难求一知己。懂你的辛酸隐忍、 懂你的落寞孤寂 、会为你的成就而激动欣喜 、会为你的失意而愤怒着急、 明白你的优点和努力给你鼓励、 清楚你的缺点和疏忽而给你建议 。不需要说太多,一个眼神就能懂的好友难求。
03
晚上在看《皮囊》里面的“父亲”形象及遭遇和我外公是那么的相似,年轻时风华正茂,雷厉风行,因病而变成生活不能自理的半残人。作者他描述自己在看到父亲偏瘫的身体被众人抬进房间时的心情是,特别陌生,站在一旁看着一切发生,感觉却如此陌生;我知道,那是因为在他心里无法接受曾经被他理所当然认为是顶梁柱、是永远不会倒的父亲竟然就这么轻易的就变成了整个家里最需要照顾的人、最脆弱的人;这绝对是他无法接受的。
我看到这个章节忍不住掉泪,因为我外公也是如此,小时候清楚记得外公是那种不怒而威,是表哥惹外公生气时会拿起竹条打表哥的那个外公,可不知怎么那年外公就忽然病了,跟书里的“父亲”一样,身体半瘫痪。外公是不能说话但每每我去看望他时,他都会紧紧的握住我的手,嘴里啊啊啊的出声。
外公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将近十年,直到去年冬天,外公离世了。在外公离世前一个晚上,他似乎要说些什么,五十岁的大舅像安慰小孩子般安慰外公说:你乖乖的,吃好喝好,什么事都不用你担心,你只要乖乖的就行。第一次见大舅如此这般,我在一旁看着不知道该做些什么,只能在心里默默祈祷。
外公离世,需要下棺运往火葬场。众人拉着大舅的胳膊,因为不舍,大舅不肯让外公走,几次抱着棺材不肯离手。我在一旁扶持着外婆,我扶着外婆到门口,尽量让她不要一个人暗自伤神,一直也在给她做思想工作。
虽然都知道生老病死为自然现象,但每次到医院看到推进抢救室的车上的病人,看到家属背着病患去往洗手间,看到坐在走廊的长椅过夜的他们,闻到消毒水和药品的味道就难免会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