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竞争的本质在于盯住顾客,不在于盯住对手
华杉老师讲道:“华与华的非竞争论:一是盯住顾客,比盯住对手重要;二是企业社会责任导向,盯住社会比盯住市场更本质。市场机会的背后是社会问题。永远不要忘记是社会机制让你生存,要用社会价值观,而不是市场利益观来看待自己的业务,这样我们才能基业长青。用顾客利益导向、社会责任导向的思维去思考问题才是企业安身立命的根本。”
今天才发现,之前对「企业社会责任导向」不太理解,我现在才渐渐体会到其中的深意。首先,之所以会有竞争意识、担心自己落后,是因为自己在头脑中假设了①市场是有限的;②设置了假想敌。这是企业经营从一开始出现偏移的分叉口,进而走向两种经营模式。因为,一旦有了这些假设,企业家的注意力就会由内向外,关注市场情况、关注竞争对手、关注同行,必然不可能有100%的精力、注意力关注顾客。
前面学到,“企业的生存是社会的选择,选择的标准,就是能帮助社会达到目的。”这是企业存在的社会机制,企业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企业能够解决社会问题。市场的大小跟社会问题被放大的效果有关,社会问题越大,市场越大,这其实是不可控的。就像疫情期间,口罩暴利,但那个风口过了,市场也没那么大了。但社会需不需要口罩呢?依然需要,只是不像疫情期间那么刚需。关于口罩的社会问题解决了吗?没有,口罩依然很闷,挂得耳朵很不舒服。这个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的原因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利益回报太低了。
我在这里又体会到,做人跟做企业是一件事,依然是在「社会价值观」和『市场利益观』这两种价值观之间做选择。我在做事的时候也会受到「市场利益观」思维的影响,比如:“就这点工资,我在玩命做值得吗?客户、领导也看不见……”今天我明白,这种声音属于「市场利益观」的产物,如果听信了这个声音,也就走向了市场利益观这条路。其次,用市场利益观衡量一件事值不值得做是短视的表现。我也体会到人性的一种矛盾性,既对未来感到担忧,又不在当下为未来的发展做投资。用社会责任导向思考行为的价值本质上是在当下发展持续生存下去的能力,是为未来埋伏笔、做铺垫的观念,是为自己构建一直留在牌桌上的底气和实力。
华杉老师讲道:“企业社会责任导向,也是企业精神的源泉。企业是精神的产物。经营不仅是一种理性的行为,更是一种感性的行为。感性比理性更有创造力,当全体员工对社会怀有高尚的情操,对顾客怀有真挚的感情,才能设身处地无微不至地替顾客着想,才能挖空心思创意无限,才能拒绝诱惑坚守本职工作,才能奉献社会诚信无欺,最终企业能够成为国之大器。所以,一个企业,一项事业,必有一使命与感情之寄托与归属。这也成为全体员工的工作意义、行为准则和精神力量。有感情,则企业有正气。”
我在工作中真切地感受到,有时候碰上很离谱的事情,总会引发我思考工作的意义,也会思考,赚着白菜钱,操那么大心,客户还不能理解到底图个啥。如果单纯从利益的层面思考这件事,就没有很强的动力去做一件难且有挑战,需要巨量投入的事情。因为利益回报极其不对等。相比之下,不如把力气投入到赚钱更轻松、更快的事情上。在这种情况下,能推动这件事的只有精神层面的动力,它的背后是感性、是情感在驱动。
我在这里明白,物质驱动和精神驱动是两套价值判断的逻辑。我能够感受到社会面的自己是极其克制感性面的自我,因为它影响效率,也是一种羁绊。今天让我明白,自己身上的使命、情怀、愿景、志向、热爱,这些都来自于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