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为群众幸福生活托底,既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从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到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民生愿景,托底工作关乎千家万户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需要以系统思维织密网、建机制、兜底线,让每一位群众都能在发展进程中感受到温暖与保障。
筑牢底线保障,守护基本生活尊严基本生活保障是民生托底的“第一道防线”,直接关系到群众的生存权与发展权。近年来,我国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了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为心,临时救助为补充的多层次救助网络,为困难群众撑起“保护伞”。
在城市,针对失业人员、残障人士等群体,各地通过动态监测机制精准识别救助对象,确保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在农村,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低保政策与产业帮扶、就业扶持协同发力,既解决群众眼前困难,又拓宽长远发展路径。疫情期间,临时救助政策“绿色通道”的开通,更是让因突发情况陷入困境的群众及时获得帮助,彰显了民生保障的温度。
聚焦公共服务,夯实幸福生活基石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的质量,直接影响群众的生活质感。为群众幸福生活托底,需要持续加大公共服务投入,推动优质资源均衡布局,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教育领域,“双减”政策减轻学生负担,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政策保障教育公平,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医疗方面,全民医保体系基本建成,分级诊疗制度逐步完善,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持续提升,“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群众健康获得感不断增强。
养老服务更是关系亿万家庭的民生大事。从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普及到居家适老化改造的推进,从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的扩面到智慧养老技术的应用,我国正逐步构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让老年人安享晚年,为家庭减轻负担。
着眼长远发展,激发内生动力,民生托底不是简单的“输血”,更要注重“造血”,通过提升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从根本上筑牢幸福生活的根基。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最有效的托底方式。各地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创业扶持政策、公益性岗位开发等举措,帮助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等群体提升就业能力,实现稳定增收。
针对新业态从业者、灵活就业人员等群体,我国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政策,推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全覆盖,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让劳动者在时代发展中更有底气。同时,通过优化营商环境、鼓励小微企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让群众在劳动中实现价值,在奋斗中提升幸福感。
凝聚多方合力,构建托底长效机制,为群众幸福生活托底,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协同发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政府承担主体责任,需加强制度设计与政策落实,确保民生投入只增不减;社会组织发挥灵活性优势,通过慈善捐赠、志愿服务等方式补充公共服务;家庭则在养老、育幼等领域履行责任,传承优良家风,形成多元参与的民生保障网络。
从完善法律法规保障民生权益,到运用大数据技术提升服务精准度;从加强基层治理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到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民生事业,我国正通过制度创新与实践探索,让民生托底工作更精准、更高效、更可持续。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为群众幸福生活托底,既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场长期奋斗。唯有始终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才能让民生保障的底线更牢固、幸福生活的基础更坚实,让每一位群众都能在新时代的阳光下,过上更有尊严、更有品质的生活。这既是发展的初心,也是奋斗的方向。